EDA365电子论坛网

标题: 如何通过这三个妙招,打造一支高效的研发团队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先生528    时间: 2020-9-11 09:45
标题: 如何通过这三个妙招,打造一支高效的研发团队
今天,我主要带来以下三大主要观点的分享:
9 U/ y% s% d2 W% C' U. x" h, S& v1、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技术 Leader 需要学会如何结合自身的环境,设计技术团队的人员架构;% y( W4 q/ z) I
2、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高效的研发流程: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一个敏捷的研发流程。最经典的就是 Scrum 敏捷。在实行 Scrum 敏捷的过程中,我们踩过很多的坑,所以我也会将这些感悟进行分享;
! h: I( u0 w1 B3、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灵活的考核机制:技术 Leader 如何通过一些 OKR 和辅助手段帮助技术人员输出价值。- M6 y% ?4 M' l* }9 i" d/ g/ V

1 [# s8 V6 l. N2 `, l7 s$ S2 J3 O. |: ?3 T* ~! o4 h& @
GTLC 现场,黄勇正在进行分享* T: ?" `, x& o' D* }# f' e
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合理的组织架构6 p% |& E( C- M; q
2014 年,我曾任阿里架构师一职。从当时积累的经验来看,我习惯先制定人员组织结构,再考虑定义技术架构。: s: u8 _: b  i( o7 f5 q$ o
2015 年,我离开了阿里,来到特赞担任 CTO。当时公司内部有一套相对可行的核心业务,但核心业务增长缓慢,因此需要拓展更多创新业务。因为市场上成功的创新项目和案例较少,所以整个技术团队方向感特别不明确,技术团队缺乏活力,研发绩效难于考核。对于我自己来说,加入的时候也很迷茫,更谈不上所谓的项目管理了。2 h# I8 z8 h6 Y( `6 Q$ _& a
业务提需求,我们加班加点完成,项目上线了却看不到效果,看不到用户的评价,这时的团队内部非常焦虑。对于老板、业务人员而言,他们都在质疑技术团队到底提供什么价值?在价值感没有树立之前,更不用说跨团队的协同,推动事情都非常困难。同时,公司当时的腰部力量人员少、能力较弱,又缺少通过管理等科学的手段来追求效率。
( m, g, A' f3 S+ |5 m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步是对所有研发团队人员进行 1 对 1 沟通,谈他的职业规划、理想、人生,搞清楚这些同事的需求是什么。
% a* c& P3 ?; A+ J- W. _& j5 y之后,我开始建立横向的职能团队和纵向的项目团队。以项目线作为核心,以职能线作为辅助,横向的职能线是不变的,纵向的项目线是动态的。当一个项目完成以后,这个项目的人会被释放掉去做其他的项目,但是整个框架不变。每一个项目的周期尽可能短,基本上两周左右可以上线一个新的项目,敏捷迭代的速度都能满足。因为公司当时属于较早期阶段,大家都考虑怎么能够让公司活下来,所以职能线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同事们的成长和贡献。4 s8 m- z7 R9 g9 o
! a* ]/ }$ ]5 O* F$ A6 j) l
同时,在职能团队里,我还需要定义不同的委员会,例如前端委员会、后端委员会、产品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等。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领导作为队长,队长由大家投票选出,然后通过面试进行选拔,任职期是半年,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个队长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他在专业领域中要能力强;第二需要具备一定的分享精神,愿意帮助同事团队来分享。在半年时间里,队长要创造价值,让团队认可他,建立他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他的领导力。
+ {7 Y6 ~$ N, j& w( e5 v每一个委员会直接的成员互通都是开放的,比如后端委员会的人员可以加入前端委员会,但是新加入某一个委员会,则需要通过一道面试。我们每年刷新一次组织内部,做一个小的调整,但是框架是固定的。+ C+ i( ^2 S( X( N+ L1 n* u
公司的项目团队主要有三大分类,包括功能团队、效率团队、创新团队:" u6 a" m* F8 y/ F# ?$ H) b
功能团队相当于突击队,当市场发掘到一个很好的 idea 时,就交给功能团队,让他们以最快速度落地、上线,收集数据,看到效果。9 ?' @- {8 y  T- A( A
效率团队则是对已有产品的优化和迭代,这些工程师更加精通于业务和数据,他们会从底层分析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一次升级,这个升级到底改变了什么样的数据指标等等,因此会深度理解业务的背后本质。
2 E( a" I4 M' J; y6 I) K: s( e) R创新团队则是基于整个战略框架去探索未来的前沿性项目。
8 u0 h4 i8 `) E% g1 O我们打造了一个下图这样的矩阵式结构,整个架构支持扩展。比如一个团队不够,可以横向扩展三个四个。
8 ?( W% K6 B! N6 B
3 S) ]9 D; r( |/ H) `( k在这个过程中,功能团队负责产品从 0 到 1 的过程,之后会把接力棒交给效率团队,让其做一些迭代的优化,相当于在功能团队的基础上做二次开发,进行升级改造的工作。其中,当功能团队交给项目团队时,项目团队会做关键性评审,包括源代码、文档的评审等等,还有一些业务背景和知识的交流。
4 ^$ \4 }( {' U" n4 O4 H" \/ o搭建合理的研发团队架构是技术领导力的一种表现。作为技术团队的领导,接手一个团队,一上来就进行推导重来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先把每个人搞清楚,定义一套架构,帮助研发团队走向他们希望的方向,下一步才是技术架构。把组织架构定义好以后,实际上也就把人心管理起来了。作为技术管理者,一旦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大家对你的认可度高了,之后做决策才会得到更好的执行。: G+ _$ f) B) h* ?
高效的研发团队需要高效的研发流程
. P' M! _3 ~# y2 ?( r/ `当时,公司的产品框架是,产品委员会的产品专家们去收集一些业务上的需求拉入需求池。注意这个需求池不是让业务方自己来提,而是需要我们的产品专家们搞明白对方有什么需求,之后再把一些信息填充到需求池当中,这个信息是由产品专家进行管理。
0 r' A7 l) P6 T% U4 H- N8 d当然,需求池当中有五花八门的需求,那么我们就需要做一个过滤。这个过滤包括:纯粹新的功能会交给功能团队执行,功能上的迭代升级会交给效率团队,未来的一个思路会交给创新团队。) T3 S4 T, ~) a4 W) D
这三种不同的团队在日常开发过程当中一定会积累技术债,也就是一些“难啃的骨头”。那么,这些问题会交给技术专家,由技术委员会管理所有的技术债,技术委员会会根据情况会逐步去偿还这些技术债,让我们的架构变得更好。
0 M: x/ g+ f, B$ s
* Q8 }, \3 {: y5 w  y8 I我建议公司内部最好要有这么一幅“产品生命线“图,让在职的员工们通过这些流程先跑起来,并能够从内心认可它。第二步是对一些新进来的员工进行内容培训,或者用导师带着新员工的方式,一起跑几个项目,这样他的习惯和各个方面就跟我们整个团队保持一致了。
( c. H1 `" I: O: a/ _
9 p4 l+ ^# K( |当一个项目上线了之后,其实这个项目的价值才真正开始,所以我们要不断收集数据、不断验证项目的假设到底能否成功,中间会有一个验证期的概念。项目启动时,我们会在这里定一个项目的 OKR 管理目标。项目目标一个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已经把项目拆分足够小。因此,在项目上线后,我们每天会不断地进行验证,评估功能上线的价值是否有达到。这样,一段时间后会做一个复盘,评估整个项目的 OKR。7 l; C+ P( _) c# V" q! a& y
同时,附带给大家介绍一下复盘四步法,总结下来就是 16 个字——审视目标、回顾过程、分析得失、总结规律。我们在每一步都融入复盘的思想,让团队习惯复盘的文化,从而一起进化和协作。9 V, C8 `: r: |5 h8 ?# m+ k
此外,我当时还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即如何解决跨部门协同问题。1 o6 s5 c) v+ }. i1 O! w
相信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业务团队很不耐烦地去问产品团队,产品团队会说功能上线这么久了,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反馈?曾经,我们业务团队也有一位同事有类似的抱怨,即需求提了很久了,但是一直都得不到解决。5 r2 ^  [1 \) g( g9 B1 @
这个问题发生的根结在于,各自团队的利益不同,两拨人在一起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 |  H6 k9 T4 {; C0 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内部想了一个被称为“特赞之声”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一种游戏化的方法来解除跨部门协同的障碍。游戏的过程是:
0 l* C6 g( M) l% T' o内部将有需求的卡片,有反馈的,有脑洞的卡片固定在墙上。其中,需求卡片多数是业务部门提,等项目上线以后,需求方可以提反馈;脑洞卡片是每个人都可以提,只要对产品有利、有价值的 idea 都可以提,提完以后上墙。
# E2 u1 a$ m) a) R7 R同时,我们依托于一些虚拟货币(不是区块链币,它被称之为“特赞币”)来促进对卡片的处理和反馈。
' _2 v, M. ]5 n6 V- Y, S* ?+ c业务人员作为需求方,也同样是“币”的用户,比如市场部门给他发了 10 个币,销售部给他发 20 个币,他作为业务方要来提需求,则可以要花掉“币”。那么,产品部门看到需求就会去找业务人员了解需求,这样联动感就有了。另外,在项目上线以后,我们也可以让业务方通过这个卡片提反馈,提反馈的过程就可以赚到“币”。“币”的总量是恒定的,我们不会增加币的数量,所以可以让需求、反馈、点子充分的在业务、研发部门之间流动。3 \/ J$ o0 R4 B

: Z% X8 h0 T9 S3 ^$ l6 X有了这个机制之后,我们跨部门协同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业务人员提需求也会非常的谨慎,因为需求要花币,币用完了就不能做事了。
) C9 _7 q: \. w3 u通过这个事例,我想跟大家总结的是,让组织内部人与人互动起来,尤其是不同工种、职能团队的人互动起来,这就是技术领导力。你要搞清楚怎么能让大家玩起来,怎么能通过互动解决真实的问题,这是领导力的一个表现。
7 B# X2 t+ ~* x* Q高效研发团队需要灵活的考核机制
: ?# f* I$ Z* f  w0 I& h那么,对于高效研发团队的养成来说,如何建立更灵活的考核机制,实行更好的绩效管理呢?
8 L9 ]1 D* P3 E3 t" C! @4 l# a5 e2 _' `OKR 是一项很好的工具,它会在项目当中体现,也会在个人层面体现,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 OKR。
' T; @6 r& s' I3 X  OOKR 的定义方法是,第一步先把组织级别的 OKR 制定出来,第二步是部门 OKR,包括产品、技术、运营、市场……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 OKR,也称为团队目标,最后才是第三级员工的。" J4 e: Y  d; @) E0 [
目标向上对齐# I8 v6 k" A( w. ?) e
在 OKR 上,需要注意的第一个点是目标向上对齐,即员工个人定义的 OKR 要看团队,团队的 OKR 要看公司;横向 OKR 也要对齐,要做协同。OKR 制定后,内部需要有一套系统来管理这一套数据,每隔一段时间会做更新同步。- N% ^: M5 a2 h' g3 A. l

% ^' t9 E) j$ q" ?那么,什么内容放在 KPI 里面?又有什么内容放在 OKR 里呢?我认为,要求员工必须做的,不能打折扣的,只看结果的,就把它放在 KPI 里面。
0 L- j* b8 N" L, _" RKPI 只关心结果,不关注过程,OKR 是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 b& A  J! E& X
我们用 OKR 的话,一定不要拿着 OKR 就说要用它做绩效考核。因为大家定 OKR 会非常保守,就是为了考核为了拿奖金,所以 OKR 就用坏了,就成 KPI 了。
& U: O/ m- g) l; H5 _/ Q- i. X4 V3 j3 g+ N0 k
定期更新和复盘
( s; V$ X5 W9 }. P在 OKR 上,需要注意的第二个点是定期更新和复盘。它是一个关注过程的工具,所以一定要注重过程。所以在研发团队当中,如果能把 KPI 和 OKR 用好,其实就是技术领导力的一种提升。
2 e  L# Q% E1 V$ I( }( N5 Y同时,KPI 如果用好了也是非常不错的一项工具,如果能够与 OKR 再相互结合,威力则更强。
3 d% r9 b, B: R, R8 r
% t0 ?) I- ?' J1 }6 \总结
& \3 j$ N/ D2 [提升技术领导力,打造高效研发团队,最重要的是三件事:9 {  U. _+ C7 G# I
第一、要搭建合理的研发团队架构,这才是高效研发的基础,不是一上来就大刀阔斧改架构或者是招人,这些都不是优先级最高的事情。) }+ \+ i8 B: E% L4 e
第二,只有团队自己制定的流程或者是制度,大家才会更高效地去执行。
3 m" X) C, Z! G. y( Z第三,OKR 和 KPI 有效结合,才能实现 1+1>2 的价值。
( C9 E+ M  H0 j& }领导者是告诉团队需要去哪里,管理者是告诉团队、如何达到目的。显然,团队中有一些是领导者,有一些是管理者。管理者的未来方向是要成为领导者,你要变成领导者就要提高你的影响力,要通过一些 OKR 等方法不断优化你的团队、提高效率,最终告诉他要去哪里。8 c5 R# s$ L4 h; L, [  f( d; [# b

0 ?* [7 D/ \7 Z0 k9 l% \
作者: freedom1    时间: 2020-9-11 10:35
同时,在职能团队里,我还需要定义不同的委员会,例如前端委员会、后端委员会、产品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等。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领导作为队长,队长由大家投票选出,然后通过面试进行选拔,任职期是半年,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个队长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他在专业领域中要能力强;第二需要具备一定的分享精神,愿意帮助同事团队来分享。在半年时间里,队长要创造价值,让团队认可他,建立他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他的领导力。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论坛网 (https://www.eda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