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电子论坛网

标题: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笨人才抵触重复 [打印本页]

作者: duck    时间: 2020-12-22 09:57
标题: 聪明人都下笨功夫,笨人才抵触重复
前言. H# @( i2 m; g1 B3 ^8 U
) S5 i4 a0 H  ^# L9 V
现阿里P8职级,曾是阿里“中供铁军”中一员的牛少龙在《人物》访谈中提到,他最开始在北京扫楼的时候,压力巨大:' G  X3 b+ }7 m+ M# u( A

4 L; \, ^, p+ O' E8 ~2 K7 z# Y陌拜时自我介绍还没说完,商家就开始回绝,“不要不要,出去出去”。
0 f. M# \3 x8 b% i$ o8 C! }, {# X1 n1 t# }8 W6 h
有时候,客气些的商家会直接把名片摆出来,一二三四五,一瞧,都是阿里的。
6 y- n, u+ [) e- c2 T: x; J
7 ]3 x% q; w# {% E+ ?打电话推销也一样,想说“我是来自阿里巴巴的”,刚说到“阿”字,人家就把电话挂了。7 d8 |. f1 K% V# Q/ q6 W

+ g8 ~5 T3 i  A1 N  e! _& _牛少龙很迷茫的时候,会求助带他的师傅。
3 m! n# `) s! R8 h; e8 z# ^% ]3 v. B
师傅只说,前三个月什么都不要想,就是拼命地陌拜,拼命地打电话,一定要大量重复地行动,重复多了,才能找到一些窍门。
0 R+ i. f; f4 Q, @: e+ g% s3 X$ M, L+ }  }$ O1 ^8 z
《人物》给中供铁军打的特质标签是「狂跑,狂总结,狂分享」。三个”狂“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关键词——“重复”。
+ v  a% ?0 ^2 Y$ ~& k& Q
: q, H, R0 @' l7 p2 A, M# v. i8 Q很多人不喜欢重复,因为“重复”像是不聪明、不精彩的代名词,它代表无效的努力,也代表人生的无趣。
" ~1 j1 V' f$ W; ~. d6 Z0 t7 G; D  y1 V: s. I' w; g5 A
但事实是,你可能真的低估了“重复”这项能力:& N/ t) T$ v1 O

5 W0 m! C  F0 J! ~1、你低估了重复的价值:重复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一项能力;重复能增强我们对人生的控制感。7 c5 L5 o9 y8 G
$ @  L6 a2 ]7 g
2、你低估了重复的难度: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的高原期。
' e5 T/ X: }% i' F2 E# m) G- _
3 P9 r, v1 j3 U# b0 P01' M" r  k3 G* o  g: ~  P
; ?4 _# I) U+ G; d
重复的价值一:
4 T$ D2 ^. R  T" H' e+ a" R: p' E1 s/ n2 t2 S
更好地培养一项能力
6 j: u# f5 P! B4 M2 P( _/ U7 j
* Z+ i+ ~. [6 f& D; f7 i% F& y你会认为数量上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是低效的,远不如深度研究透方法论后、一步到位的精准式努力更高效,更能带来好的结果吗?( M9 {- }" h! [$ h4 H0 w: z3 ^& p

( i' f! s; Q7 z" j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0 r/ Q# D/ v+ C. N, e

7 w$ t9 H9 U0 ]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5 T! b. [: P8 Z0 }) v! u
9 \5 Q; I7 \9 h/ n在开学的第一天,他将电影摄影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数量组和质量组,并且给他们提供两种不同的成绩考核标准。* V" N% l; m; h1 w0 k
$ T% u% Q) E6 H  n- v% A
数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指标是作品数量,在这一学期结束前,提交了100张照片的同学,可以拿到A;90张可以拿到B;80张会被评为C,依此类推。
, ^# @5 r5 J4 k/ O' f& p- A! G5 P8 ]/ @7 o; I( ~9 k7 r6 M
质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标准是作品质量,他们在整个学期里只需制作一张照片,考核指标就是这张照片的质量,A、B、C、D对质量的要求依次递减。( g. z/ A. g% J! g) h! M( L3 V
+ M% M/ K3 @% w" @
那么两组同学的成绩分别如何呢?2 i3 X- y0 {2 s7 y+ J- _$ P: N

! s) N/ K( Q, Z0 f6 \( F0 q学期结束时,尤尔斯曼惊奇地发现,从作品质量来看,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数量组的学生之手。4 v: i. \* f8 r* {

, j/ o  [/ D. {' x, t为什么会这样呢?相比于数量组,质量组的同学不是会更注重作品质量吗?: l5 m: n. [2 c) r

1 s/ U& @& D1 c6 {9 j& k带着这个疑问,尤尔斯曼了解到:) w% N* p4 X( o0 `9 b' W. G% s

+ F; P! Q, z; _$ S- I2 C原来在整个学期中,数量组的同学忙于拍照、尝试各种组合和照明、在暗室里测试各种曝光手法并汲取经验教训。他们在制作数百张照片的过程中,磨炼了自己的实战技能。
7 K6 R1 q; V9 ?" U
/ D% r, M% I( L, S+ t/ R与此相对照的是,质量组坐而论道,幻想着一次就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4 u5 b9 Q1 R0 u. M
9 c/ w# v- t9 U$ p" A
回想下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B2 C- Y$ B- j( J3 \. l' n$ W
0 {. E( ~$ o! ^+ n空想着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始,然后找借口、找理由迟迟不行动,但却没想到以看似无脑的重复开始,反而更容易产生更好的结果。/ }) d% a: _; _, z% @7 ~  e+ x

; i0 t2 }3 F& H; _所以,如果你想掌握一项技能或者培养一种能力,不妨关注行动的次数,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先从“重复”开始。
' H: e! ]% F$ j5 A
1 ]* H8 F# ?- l3 y+ W6 F. s02
7 K( ^8 G3 ]* `# ?4 M
0 m2 S5 A- B+ h! Z重复的价值二:' J* z! j" d5 G* ?0 D4 Q' F

- G, Q: ?; m, X拥有对人生的控制感
1 k0 Y" L  u$ l- ]' `3 o: z; W2 O- }
0 {/ u: I6 O+ P( g心理学家Shapiro和Astin(1998)认为,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获得并保持一种控制感。' F* ^  d, ]4 N+ ]
4 k0 o+ h* e+ r4 H: F1 s, l( T
同时2018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控制感能够很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也就是说对生活的控制感越强,你的幸福感也就越强。3 J/ x2 z3 U! M4 v5 T
+ M2 v( d+ H' P  i7 {/ V# R8 ~
那么,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6 F! d7 d4 A2 n
. _$ u8 X3 Z% K: k7 E体现在我们能否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维持一个较好的生活状态:
9 b8 _  X8 p* p
) D! l: P' `$ q+ k" @% Y◆当我们规律作息时,我们就拥有了对可安排时间的控制感。
) e5 F# M, k  E7 m5 P1 {) e4 S: S" O# L' B$ u& z
◆当我们规律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时,我们就增加了对自己身材、身体健康指标的控制感。; V( n7 o0 L, }
. g; Q$ ?* ~  v1 a. A4 L9 g
◆当我们规律消费习惯时,我们也就增加了对可支配财务的控制感。3 c+ b7 b# ^. l" T" C

$ p& y% j4 w% G5 S# {而以上这些有哪些不是靠着不断重复才能形成的呢?
6 t3 y% Y* q$ b! m; U$ Z( p7 a0 ], f3 h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喜欢让自己的生活维持在一个重复的状态,我就是想每天都能够经历新的事情。; k  K' m/ u* a. q! F8 K
4 Q* i; N1 O/ o$ y7 d
其实这并不冲突的,人生就是80%旧的重复+20%新的挑战。9 ?- Y: L; D8 ]0 c5 L; E6 r
' @/ J+ @# X4 v, S
经过重复已成型的好习惯就是攻下来的阵地,稳固好阵地,让自己有基本的掌控感来对抗外界不确定的焦虑后,你会更游刃有余地去做那些20%的值得挑战的事情。
/ T3 {) I  U& k6 V
$ {) r5 d1 K" {03
" W( c( X$ n4 D& F' o# ^7 z4 r- _2 D; T* C; B# p
重复,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
$ }3 ?8 w$ a) ?: N; E% m- |  |4 X2 j& w: s) _
李小龙说,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 D% [/ T% p5 f. u: a! F

0 A5 W3 K' U" b也有人说,能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不成功的。4 V/ c& `: r9 a
6 i+ A! A" m6 T- p  Y9 U' {( F
他们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 X9 |* g3 M; [0 g
2 I" k7 d& w# |: i% i: X! ^2 j7 h/ y因为“重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外界刺激泛滥的时代,很少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的倦怠期。往往事情做到一半,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其它更高刺激的事物转移走了。
2 R7 s" a3 W4 C6 `: ~% I7 k3 ]. h# y! S( ]# Y9 i6 q
我们之前在《李小龙:我不怕练一万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练一万遍的人》(戳此阅读)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人的学习效果往往是呈现为各种曲线的,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曲线叫做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0 S4 l1 |# b+ n+ J$ @, X' Y7 ^% @, K
▲图1、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B. S' c# y' ^# s5 J0 P, F, h1 h
, B+ o6 \6 _  Z3 a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J1 g, ^5 i( n9 e3 z1 T- Y
6 u, p' }. Q2 ~2 R) Q  k2 ~
高原期这个阶段不仅进步缓慢,而且练习相当枯燥,因为需要不断地重复却又没有什么正向反馈,于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对学习的兴趣就丧失了。' [! R5 @9 G+ a& G1 k

$ |* P9 f, |" ?同时,信息时代信息的易获得性,又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造成对自我能力误判,很容易转身投入到对新事物的追寻中。
1 g8 u+ a) V9 j' Y1 W9 w- V
* D6 }' o5 ?, w! V  i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孩子在幼年期培养一项爱好,并争取训练达到专精的水平的原因:$ S6 {5 ?+ _6 C; I

# k5 S: Z8 [! b7 h& ~& f* r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从事对口职业,而是让他完整地体验一段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过程,这样等将来他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入门,什么是专精,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专精。9 n: o/ k9 W0 X* w" e* i5 S! E

" T- w. b( R5 q- _! s$ W% Q" ^相反,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精的水平,那可能这辈子他对任何领域都只是浅尝辄止、有所涉猎,处在一个入门者的角色中。  I& P$ J6 E/ ]

; V4 W+ p; u/ {1 N# ~0 K6 y2 N$ d04; i2 Y0 R. G. k5 m: |
0 b  c. Y! }3 }8 u# i6 K# B
如何更好地重复?
/ `3 Y* g+ L4 j' `5 d6 {4 b5 b7 f; A6 y5 g# e/ C
既然重复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往往会因为看不到短期效果而懈怠,那么该如何更好地重复呢?
( k& j' `" [2 k( H+ h1 C* C& J. x, q, U2 n
1)降低自己的预期,做好要拉长作战时间线准备
; _2 N+ L- c+ w+ _1 z
0 x6 y: E/ o$ A; S9 I5 u我们一年核心力私教中有这样两位同学。
/ i3 f( ?# C" y" K6 k* {2 E
7 I  m6 s3 ]  w4 S一位同学的求知欲极其旺盛,看到什么都想学,觉得自己什么都缺,每天都有大量的认知型问题和导师、辅导员探讨,但到了要训练或者提交练习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墨迹着迟迟不愿意动手了。
' t( R0 m+ a$ w- u5 e. V8 D( P! V) N$ ~( E3 I
在辅导他的过程中,导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鼓励他进行实际训练,而这些精力本可以用在帮助他做行动纠偏上的。所以开始私教训练以来,虽然他是有进步的,但相比于其它同学,提升速度还是缓慢了些。
1 Z. _; @1 D" N' `% A7 x# S  ]5 l* ^: u. T$ H
而另外一个私教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重复”实践者。4 c  S, L( o: L7 J% h
6 b# t; S# D, y$ G/ L5 ]
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降低预期,拉长自己的训练周期。. t. e/ e1 H: s5 ]! O2 E

9 V8 x8 x( F' k5 q" P比如在逻辑练习打基础阶段,第一位同学练习2次之后就开始想着下面要学习什么内容,而她在练习了15次之后,也依然坚持着拿自己的实际问题来做演练。: q, I. U. x( q1 D# _1 p0 [

! \  a3 i! A. _# G这样的训练当然也带来了不错的成果,在入职新的公司后,这位同学的到手薪酬翻了至少一倍。# w+ t, X% n5 P; x: \' `2 ]6 h# J

. l3 C2 ^1 `4 x, {+ X. E8 Y* ?3 _2)显性化过程中的满足感,让大脑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行动
. P$ |0 K+ g6 P) Z" A* y/ f; ?% s. h6 S7 _& w
我们的大脑也是需要鼓励的,很多时候行动并不会马上带来正向反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显性化。& g. m3 C$ N3 I0 G! \7 M

/ c3 y  L! {6 ]! v8 x) x* ~比如2018年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感觉卷腹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就在淘宝上买了日程表贴在床头。
/ V6 D& d2 S1 Q4 H- e; h; s1 ^
, S. a# ^9 X4 f# d' S每次做完一组卷腹后,就在上面打个勾,这样每次打勾结束后就能获得即时满足感。这样慢慢坚持几个月后,马甲线也能初现形态。2 ]5 d9 |0 \7 H& W5 d; d6 y

  W1 L9 `% D3 F包括我想让自己养成睡前阅读习惯时,采用的也是这个方法。" q6 }0 ^6 B0 l6 S; B+ K0 \
5 H3 J7 [. O# S+ j% R9 D8 o
D.J.比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指出,在我们的态度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时,行为是会影响态度的。
0 |0 D, @) J1 i1 \" }5 [0 c  x
  E3 `: L6 H' c8 z$ X+ A3 N当我们在不那么确定重复是不是有意义时,看到这些以往已经重复了的行动,也会帮助我们拥有更坚定的态度。
) ~- x/ m/ k. b( Q5 v
0 C0 |- h7 n8 H. Z1 m, A7 h053 B6 h! X( [+ k& |& N) j

2 x! B0 H/ h  S3 @4 \* `/ @最后,来个小总结& t2 C% @( i9 R: R4 q: `

. P& A) Q6 c( K( `+ ^. |0 N大多时候我们不喜欢“重复”,也不愿意“重复”,因为相比于有趣的认知、便捷的方法论,笨笨的“重复”实在是不讨喜。  F" B% S& J& T" t2 Z* O
! q! v, Y; d% T: V9 Q6 T; `2 x
但奔波于各种兴趣和方法论之间的我们可能忘记了:2 n$ @, x6 c, @+ S! a( Y. d
* ^9 {* P& x3 a$ k0 J$ p+ _
1、重复代表着行动:所有结果最终都来源于行动。
, v) y) o6 Z% ?+ ]# u( [2 {: _! R% X( R' P' I
2、重复代表着稳定的状态:只有在能够对抗外界不稳定的焦虑后,我们才拥有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自由。
1 v! y/ ?  g1 y: H& E" p4 F. ]1 H' @5 @
3、重复代表韧性:即使短期内不达预期,但是依然能保持初心,继续向前。$ o0 m: A9 O, r2 Q7 G" |3 f  u1 i% C" b5 K
% C* u+ q  l  L1 [- b7 H" o& W
不过虽然重复的价值很大,但是要做到重复其实是很难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够走过重复过程中的高原期。
3 D8 \! ?/ T+ a: y! ?; c6 D
, Q2 `* J) n" ^  X, Y, h/ u- E"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高原期的倦怠状态呢?两个建议:1 y9 i, t* P3 x  ~
& _3 V5 y+ c! X
1、降低自己的预期,做好要拉长作战时间线准备。. g, }. K% K: h+ O# w6 z3 }$ v; z
5 H' M1 c' N6 s0 p; r  w! R
2、显性化过程中的满足感,让大脑看到自己每一次的行动。
3 q: A- a0 S  ~% \/ G7 r# ^' u
8 J- R. P' |6 Y1 W. x8 P当你用好“重复”这个人生利器后,你会发现前进的路上其实也不拥挤,因为能做到“重复”的人并不多。
9 S( Z- B' T' ~  b7 S1 N2 N* w0 O( i! X* c1 U
现在,你还害怕“重复”吗?
1 s$ ~) j: e; L# U' G' e5 c0 z/ K0 g+ `8 ~0 G4 H

作者: ounce    时间: 2020-12-22 10:10
所以,如果你想掌握一项技能或者培养一种能力,不妨关注行动的次数,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先从“重复”开始。




欢迎光临 EDA365电子论坛网 (https://www.eda365.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