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 t0 m% q1 i$ M/ a' h* C/ X' D4 a) W
在进行PCB布线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走线通过某一区域时,由于该区域布线空间有限,不得不使用更细的线条,通过这一区域后,线条再恢复原来的宽度。走线宽度变化会引起阻抗变化,因此发生反射,对信号产生影响。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这一影响,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它的影响?1 G0 M/ ^ ]2 ` Y
3 e+ d1 c7 S0 d6 L
4 d% H& D6 b! X$ V1 p' x M0 j
% x3 `' B# f `9 K% O
有三个因素和这一影响有关:阻抗变化的大小、信号上升时间、窄线条上信号的时延。# L+ S: Y) i; a* J
' a8 y B: H, r9 b9 U. r
首先讨论阻抗变化的大小。很多电路的设计要求反射噪声小于电压摆幅的5%(这和信号上的噪声预算有关),根据反射系数公式可以计算出阻抗大致的变化率要求为:△Z/Z1 ≤10%。你可能知道,电路板上阻抗的典型指标为+/-10%,根本原因就在这。1 q* K& u' H& Y. V( A; M
6 x6 G/ Q+ Y4 N, a+ w/ S: X. ] 如果阻抗变化只发生一次,例如线宽从8mil变到6mil后,一直保持6mil宽度这种情况,要达到突变处信号反射噪声不超过电压摆幅的5%这一噪声预算要求,阻抗变化必须小于10%。这有时很难做到,以 FR4板材上微带线的情况为例,我们计算一下。如果线宽8mil,线条和参考平面之间的厚度为4mil,特性阻抗为46.5欧姆。线宽变化到6mil后特性阻抗变成54.2欧姆,阻抗变化率达到了20%。反射信号的幅度必然超标。至于对信号造成多大影响,还和信号上升时间和驱动端到反射点处信号的时延有关。但至少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点。幸运的是这时可以通过阻抗匹配端接解决问题。( a# r; b2 u% u D; G. x% V. }1 y
& U4 c) D' C+ z$ ?" f) i6 Z- h2 v. S$ V/ l6 a! @9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