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最近两年,雷科技其实写过不少关于AMD核显的报道,也是看着AMD的核显性能预测从RTX2060水平一路水涨船高,跑到了RTX 4070水平。前面几代核显其实都因为各种原因“难产”,最终发布到市场的依然是阉割版,原本我以为AMD的超强核显会成为“PPT战神”,结果倒是我被打脸了。" B. Q- W1 X0 G+ `
3 _/ p; l1 j Z; f& L! }* A& ]6 z
前段时间,AMD正式发布了一系列移动端处理器,其中就有全新的AI MAX系列,全系搭载最新的Radeon 8000S系列核显,根据测试性能差不多摸到了RTX 4070的屁股,在低功耗状态下的能效比表现则明显优于RTX 4070。5 z) U$ b3 ?( [/ ?& P9 X; \
: G* A( S4 t0 ]: x( z4 M
9 b) y, {! V, o7 ?0 ~9 D# {
/ }) `% s* ^# h* b# m
图源:AMD
, A) f1 R7 k. V! X + D8 g* s5 s; M, H& f* s; u- ]
AMD AI MAX系列的发布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也不为过,业界也非常惊讶于AMD一直宣传的拥有独显性能的CPU居然真的发布了。但是AI MAX系列发布至今过去了几个月时间,市场表现却远不如发布前大家的期待,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初的兴奋并未转化为购买欲望,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8 ~) I+ M) _8 q; w: ~4 B
8 Q9 _3 S7 p- l# y5 w
AMD核显爆杀独显,代价是什么?& N; c+ s9 ]9 P4 ?
, r. y+ Y& N: R. @1 h
& D% x6 |# B, I. K7 s0 i先简单介绍一下AMD的AI MAX系列,该系列共有四个型号,其中仅旗舰型号AI MAX+ 395搭载了Radeon 8060S,其余三款则分别是Radeon 8050S和8040S。从性能来看,8050S与8060S的差距并不算大,大概等于RTX 4060到RTX 4070。
4 c9 W; D/ T4 U. K. \9 d% ]
7 N" N: O7 ?! _. G* e# _' ` F但是8040S就不同了,CU数量仅为8050S的50%,8060S的40%,性能直接腰斩,从测试结果来看,8040S的游戏性能接近RX 6400的水平,后者是一张主打低功耗的入门级显卡,售价普遍在千元以内。
$ y3 u q: H/ \& L7 c' j. `' z8 u: G# u' S! S* u! i1 q. y
% H8 U6 U# b8 x
4 E5 ^, i+ V/ h1 ^7 v& I图源:AMD 0 J x. u7 K2 f$ I) `6 R+ p
& P+ x1 q9 t- j% |$ w
从游戏测试结果来看,AMD所说的“媲美独显”确实没错,即使是最低配版本也与入门级独显相当,高配版本则直接对标移动端的中高端显卡,确实是兑现了此前的承诺,那么问题来了:代价是什么?
3 I( B; w, E0 d# @ # c+ U$ O5 p8 X8 t. N2 o4 W
一般来说,移动端的CPU TDP(额定功耗)都是45W,少数旗舰型号会允许超频至120W以上,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这类极端情况并不常见。从检索到的数据来看,一款搭载RTX 4070移动端显卡+旗舰CPU的游戏本,整机功耗多在200~250W之间,而轻薄款则在120~150W左右。
1 J. O" N8 W; a
7 B( S6 i, l2 c5 o) `6 Z, r& Y5 i作为对比,AI MAX+ 395的官方TDP为45~120W,而在各个媒体的实测中,除少数桌面款的miniPC支持较长时间运行在120W的峰值状态外,多数轻薄本都无法满足120W的稳定运行。
8 t6 Y, l8 y6 h" I( s. {# `. _8 v2 T8 d L7 h
" Z) g+ ?' ?. I7 m# E, j2 l9 S- e1 F
图源:AMD 3 [# O& d. |' z0 k9 A
3 J4 O9 C6 b R7 R. @9 B
简单来说,AMD虽然将其包装成了轻薄本的高性能方案,但是也难以解决高性能所附带的高功耗问题,即使整机功耗对比传统的独显+CPU的方案有所降低,从实际性能表现来看差距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5 m. I8 s! \4 N5 W& D5 _2 C% Q
! K# |1 m4 q0 w- V: K以笔记本电脑来说,目前搭载AI MAX+ 395的产品价格基本都在13000元以上(算上国补),而RTX 4070的游戏本价格是多少呢?答案是7000元左右,而且还是只看高端型号的情况下,二三线品牌主打性价比的型号,价格基本能到5000元出头,差价超过100%。" w# \7 j5 |- u& Y, K4 d
/ S! [; g. w& U/ F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花两倍甚至更贵的价格去买搭载AI MAX+ 395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从游戏性能角度来说,这个价位已经可以买到最新的RTX 5080游戏本,性能表现远超前者。
3 T& s# \( g2 [4 |' T 4 o$ O8 d }# u' T8 n1 S
所以,如果你原本期待着“超强核显U”的出现可以替代独显,降低中高端游戏本的入门门槛,那么可能要失望了,至少从目前的AI MAX系列定价来看,基本上都比同等级的独显游戏本要贵很多。
, G: z/ C; }4 g" `2 [ & t4 p- m$ c. f9 T# H6 V
那么AI MAX系列的目标用户群体到底是什么?答案其实也不难猜:AI开发者和使用者。: R& U' e7 ?) N2 F4 u8 N4 o
- l2 U: E I9 p2 |8 V游戏只是添头,AI才是重点
& u/ y- p1 X) N6 Q
O; o) K* [$ Z5 ]
, q+ u5 N8 G7 M8 i5 E: D6 Q3 U$ HAI PC算是目前最热门的品类之一,不过与一般的AI PC不同,搭载AI MAX系列处理器的AI PC其实更像是AI工作站。因为其采用统一内存设计,可以根据CPU和GPU的使用要求动态调整分配,以128GB的统一内存来说,最高可以分配96GB给GPU作为显存使用。
5 [* M2 p9 w9 x" r) B) n/ {
9 v+ ? I3 B6 G- u
8 X$ O5 `+ o) f. J! \2 ^ x. m1 z1 C( h* e5 O. Z, I
图源:京东 6 b& o. G7 ]( d$ @: }
- t/ @# ]# Q) e/ ^3 H, ~显存在AI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应该不用小雷过多叙述了,看看英伟达的大显存专业卡价格就知道,拥有96GB显存的RTX PRO 6000工作站版售价基本都在8000美元以上。
4 I0 j% p9 G' N0 G& u9 K# s
6 W9 v# y0 ?- B" j7 D% v虽然从性能上来说,AI MAX+395与RTX PRO 6000没有可比性,但是足够大的显存让两者支持的本地AI大模型是一样的,差别主要在推理速度和效率上而已。对有大参数本地AI模型部署要求的朋友来说,AI MAX+ 395可以说是目前最廉价的方案之一。$ |# H& ?2 W6 c: _( z4 v5 v& C
' G8 s$ e$ E6 [" u事实上,你可以把AI MAX系列处理器看作x86版本的苹果M系列芯片,两者在设计方向上其实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特殊的架构设计,将CPU和GPU封装到一颗芯片中,最大程度降低CPU与GPU的传输延迟,降低性能损耗。! x0 T4 b" ~! p' @3 M1 a4 b
% J1 Y' K% X$ I( t而且,集成式的设计可以让CPU和GPU共享一套内存,避免了重复堆砌内存所带来的高昂成本,让处理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用进行分配,确保PC系统在不同的任务中都可以提供最佳的性能表现。
4 O# J0 \3 D7 r( b 6 [ y/ ]' Q' S) O* Z3 @9 O
事实上,英伟达前段时间发布的PC CPU也是类似的架构,只不过英伟达要更激进一些,基本上没有考虑移动端的需求,直接以迷你PC作为主要的市场,推出了一系列的迷你AI工作站。
& x: Y9 a# X9 ?) Q' r' r: ?' W ' s" x' e* V9 M; }' M& T9 C
这么一算,似乎除了英特尔之外,AMD、苹果和英伟达都有了类似的产品发布,可以说三大巨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共识,接下来采用统一架构的处理器可能会越来越多。1 X) X/ }3 I# |3 A' a
3 S" x, `9 v( T( c; H# ?+ J- T# g8 J
! e* ^ p- L1 |1 r* F2 _' c6 z
图源:雷科技 3 o/ e3 s; U6 K N
' t( F! X, ~ f说实话,我觉得AI MAX系列处理器的统一架构设计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主流之一,甚至延伸到桌面PC领域,特别是在AI PC领域里,统一架构带来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几乎完美契合未来的AI使用需求。4 N" _9 q/ F; A; n$ B$ j
4 H7 x2 {+ B, T8 G3 ]
AMD AI核显问题不少,未来可期
4 k" N6 {8 h: n$ o) c
( h# x5 |, {9 P
, a, E L8 ?# l1 L l- I不过AMD AI MAX系列这类处理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C: t8 V# M2 j7 h4 G$ g- d
) a6 K k5 I z7 r$ z. L3 k: L' @( v0 j. y! M2 N% y
首先是散热,传统的CPU和GPU采用独立设计,可以将热源分散,降低对散热系统的性能要求,同时也可以给GPU分配更多的功率。但是统一架构的热源都在一个位置,如果不限制功率就会导致过热,进而影响性能释放。
" m1 d) _% ?( O. ^) c6 ] , W3 T6 @- m1 B, {3 t6 X
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这类芯片的功耗,导致架构性能无法得到完全地发挥。其实从苹果的M系列就能看出端倪,移动端和桌面端虽然同属一个架构,但是性能却不在一个级别上,很大程度就是功耗受限。/ j2 i9 |% S) g- Y# t R& P
, ]9 V! S8 w+ n! K' n V
其次就是可扩展性较低,因为搭配的统一内存对延迟等参数有很高的要求,为了降低延迟所导致的性能损失,一般都采用板载设计,更激进一点的甚至会采用全封装设计,也就是把内存也封装到芯片里,追求最低的延迟,这也意味着后期升级内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的选择只有把整个主板换掉。
) Q% Q/ X/ j. d; D3 D2 w! ~6 A: q8 x
3 R& F5 {, D( l5 M7 P* `7 K, t, e# A$ q* B" s
! i) m1 s7 F7 P- V- G
图源:reddit
# g6 f/ W1 ^1 ?! ~! O. a
7 x, n+ o; j/ @) ]5 i, n- l换言之,你需要在购买初期就考虑到后续的使用需求升级可能,在预算许可的范围内买内存最大的版本,或者咬咬牙超预算也要上大内存版本。因为如果后续内存不够用了,并不能像传统PC那样直接增加或更换内存来升级,你的选择只有更换电脑或更换主板。5 Q+ [+ H2 h2 V2 T3 s; Z, H
# Q+ H/ m# f, q" ]) c3 Y* j最后,自然是价格了,虽然前面小雷已经吐槽过AI MAX系列的价格有点贵,但是与英伟达、苹果的同类型产品相比,那也是“小巫见大巫”。说白了,统一内存、先进制程和特殊的架构设计,成本都比传统处理器高,加之目前没有单独售卖,大家只能购买整机,无形中又支付了额外的品牌溢价。; D: m/ Z4 q% r% M4 |4 J0 F8 x
8 h e/ G% E% l1 i$ D8 H' y
不过,随着AMD的AI MAX系列处理器逐渐铺开,这个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变,目前已经陆续有更具性价比的国产整机开售。虽然拿来打游戏还是不值,但是用作跑AI的服务器还是不错的,后续AMD如果开放主板单独购买,或是某些厂商推出集成主板,成本应该还能进一步降低。
8 Z$ @* s) W7 I; s$ o/ Z5 | ) M3 ?4 l) U1 J% R {4 R
在雷科技看来,这类混合处理器的市场是不缺的,只是还需要不少时间进行生态迭代和成本优化,才能让更多的用户接受并选择。随着AI需求的增长,小雷觉得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 `" |- ] d, T; k, x6 x
& i, e. E: u6 ^7 v(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