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楼主: dff9011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画好的一块两层板,求大神指点不吝赐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5-2-5 10:47 | 只看该作者
1、双层板合适还是四层板合适?2、如果是两层板,电源线和地线在布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布线顺序是怎样的?
* g" x! h6 k8 i5 g  M+ t
1 Q4 S. D* y7 r
. Q1 l3 E& Y! m: z0 u% k4 Z
% L% _5 v7 H# U3 ]& x1 L; e  T
( V. q6 K* X. l% H1 y& N0 v
jimmy回复:
& s2 ]3 L% b2 `# k- h6 c1,就目前的密度来看,四层板性能最好。
; X1 Q, N! m1 w3 B因为可以提供完整的电源和地平面。6 N0 I7 U8 U$ I! a6 S- [1 U0 Z& ~
整板的回流和辐射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1 W7 P! \; v( H: ?" g2 g6 x
$ ?! R3 u. q: f! }' F  U
7 f3 Q5 {( L5 |" x
2,如果一定要做成两层板,那么走线顺序应该更改一下:( a8 I0 F8 H) K; g" Y
5 L3 `5 E3 ]" O( I7 Y/ `
- N# C) {' R8 ^4 C, f
电源、地线先走,主干先行。* Y9 W8 }- B- a  y

* z' M6 d2 i) E
$ p5 p: \  J' b* |
电源线和地线一定要走在一起,这样回流路径是最短的。
$ p) J& x2 a+ c1 f! E+ d+ J: p' Q! _. |7 A/ X9 h+ A( H  V

: M  c4 C8 R! ?! v接下来再处理各模块之间的短线后,再来走长距离的信号线。
; I8 [* N9 ?! L+ g$ s
! b; l; V& m# T# a; j' @7 r. e, `
$ R# g; |: |2 n8 {+ f( {. b
最后进行走线优化。( g& b0 x- K& k1 V

" V/ @5 m* m' P) o  [

$ ]5 K  o" A' a) j9 J" i3,这个板使用双面板有一定的难度,原理设计和PCB设计都需要优化。
4 N# f7 L4 l) F1 _比如:4 n1 a# H+ h5 J0 t
3.1 没有使用到的信号可以不用, r7 H& B: p% Z' B, X
3.2 部份器件的封装可以改成表贴或改小,如晶体改成表贴小型的,电阻电容根据需要可适当改小至0603及至0402.. m+ R7 o( L" Y) h0 W7 t, r; ?; H
以换取更多的走线空间。
! k3 b5 G0 w% p  e3.3 线宽可适当减细至5mil,以换取减少串扰。
! x' M# \0 o# r1 C3.4 版面可以适当加大,以换取更大的地线空间。; V8 w5 y8 E" ?1 f7 D2 Y

/ H; n0 N6 ~3 }
& N0 c. ^5 Z+ M3 u8 l: b; ^' C

- ^- ?& ^1 z8 H' J( Y2 V

点评

jimmy大师,我还想问,1、当前密度下,四层板的线宽及线与线之间的间距,过孔和过孔之间的间距等规则怎么设置?具体数据是多少?线宽5mil,间距5mil是不是不合适,还是都设为6mil?2、两个过孔的距离指的是哪里到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39
恩!大概明白了,有待于细细琢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19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5-2-5 10:52 | 只看该作者
A.  1楼楼主是想用双面板实现其整体功能, 这样设置后(孔和线)增加了板加工的难度(上升到了多层板的品质要求),6 o7 t$ k: _7 c, ^- g) [5 H
当然这样的参数 像 兴森快捷 是能够轻松满足其制板需求,其他的小打样厂却不一定能够保证成品板的品质  
8 _4 u2 c/ l. d* m5 ]
! |: I0 R: R( _3 F! ?  x! hjimmy回复:根据单板密度和加工难度选择合适的PCB供应商。要坚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9 G4 u- {; _& N. t6 fB.  想了解下,这种密度下,建议基铜厚应该是多少?  我这面理解 是 0.5oz基铜厚,完成铜厚1oz。5 \- D7 w; s3 p) G, M1 [. K
如果选择更厚的基铜厚度,这样的密度下可以用多厚的基铜厚度?
( F" _- A9 W, p* W不同的基铜厚度 成本上又会增加多少(基铜厚时,若板密度高有时反而会增加加工难度)?                                         
( r: q# C9 R  i  g. _7 B# z0 c7 o% r: R+ i6 o& O( Z  `
jimmy回复:铜厚主要根据电流大小来定,目前此板电流不大,完成铜厚按0.5-1 OZ即可满足要求。

2 l) r- U( K6 r* W6 F. I% w( M( D! F5 W, @
: R  c4 H4 t/ V5 y# l
基铜越厚,成本就会增加20-50%,至于具体增加多少,看你供应商的工艺能力和心情。
& P9 k  V# m7 T
7 Z7 {6 ?( F3 x1 g0 T0 CC.  这个核心板,若仍然想用双面板实现(便宜),为了稳定是否只能降速运行? + B6 h( `/ h. s
     就是怎样权衡得失?比如不考虑3W,从普通打样厂的角度考虑,怎样的线宽或线距比较合适。
! B) o# d3 s- ^     还是完全从电路的合理性方面考虑,按中高速板布局考虑?
8 f6 m3 J( b2 H     (当前核心板显然四层(外层基铜厚0.5oz,内层0.5oz或1oz,这都是常规的参数规格)要比双面板布局要好考虑的多)

) ]4 L' ~6 E4 V: a, F7 F8 H
9 d8 c( e5 a/ @) Y# g3 k" X( C' n. \- Y- `, i% A* b

& `9 J# s( z0 Q: c. x4 V. `8 e9 g3 Zjimmy回复:
( P( _$ `5 T1 d4 W8 n: y. P/ w2 |  r
- _4 m) j5 S9 i
无需减速,只需减细线宽,以加大线距即可。
  h. \6 M. [7 p7 c6 u
  `7 s+ C% C2 v3 ~6 K5 h
; O% i& Q: [" |7 m6 z
如果不考虑3w,可按6mil的线宽进行,线距尽可能大于6mil。
1 W( H* k( w, P- t: V5 G7 A- E+ Y2 j- W! N

2 P3 e, I5 Q1 [7 B( c6mil是90%的板厂都能实现的工艺能力,如果你的供应商达不到 这个最低要求,换掉也罢。. @. Q: b6 O, s3 c  @& l

3 {  i, W0 h4 |4 ]& Z/ D9 ?' d  w  D
6 f6 P0 B* R4 [0 m: U
按高速板的理论来设计低速板,百利而无一害!
; ?, d3 \' s9 ^( a$ h7 M+ {- t

点评

明白了。 接触的应用还处在很早前的工艺水平中(满足设计需求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难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0:59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5-2-5 19:41 | 只看该作者
jimmy的回答,受益匪浅

点评

大师很厉害!所以说大师不愧是大师,我等小辈还需好好磨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57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5-2-5 2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anghanq 于 2015-2-9 19:12 编辑 , p) }: S+ v; I: h
jimmy 发表于 2015-2-5 10:52
6 s" A% t/ t: A, w; X5 EA.  1楼楼主是想用双面板实现其整体功能, 这样设置后(孔和线)增加了板加工的难度(上升到了多层板的品质 ...
  M+ ~) A* o* p& ?0 e2 ]
$ u; h# h) k. Z5 ]2 |+ P
明白了。
" l5 P6 b$ }& l  K9 i" ~6 F/ U! S2 H3 e
接触的应用还处在很早前的工艺水平中(满足设计需求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难度)...
8 R/ w: P3 {- ]  w( N* [1 E+ g: C
# V+ W$ a) R- u4 H" s6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仅参考用途)' G2 ~8 K5 I# ~* @
1. 线路
4 G* d& o4 j" S; k7 k2 Z  E1) 最小线宽: 6mil (0.153mm) 。也就是说如果小于6mil线宽将不能生产,如果设计条件许可,设计越大越好,线宽起大,工厂越好生产,良品率越高一般设计常规在10mil左右 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 ~+ }- p* |' Y. c7 Z
2) 最小线距: 6mil(0.153mm).。最小线距,就是线到线,线到焊盘的距离不小于6mil 从生产角度出发,是越大越好,一般常规在10mil,当然设计有条件的情况下,越大越好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7 G+ X3 E7 m$ n2 e  p+ ?3) 线路到外形线间距0.508mm(20mil) & b/ t- H7 O, x; d; }4 a; g- c
2. via过孔(就是俗称的导电孔)
! s' p/ P& c% t8 m! [! Y1 K% N1) 最小孔径:0.3mm(12mil) + n* f( a% M$ q0 t7 ]
2) 最小过孔(VIA)孔径不小于0.3mm(12mil),焊盘单边不能小于6mil(0.153mm),最好大于8mil(0.2mm) 大则不限(见图3) 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7 f! D) A% p/ T4 q  O
3) 过孔(VIA)孔到孔间距(孔边到孔边)不能小于:6mil 最好大于8mil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5 u- O7 D( R2 F4) 焊盘到外形线间距0.508mm(20mil)
$ D* T+ r* O9 j8 e7 L5 X. @3. PAD焊盘(就是俗称的插件孔(PTH) )
# r2 k' y0 @, ^. O  |2 `1) 插件孔大小视你的元器件来定,但一定要大于你的元器件管脚,建议大于最少0.2mm以上 也就是说0.6的元器件管脚,你最少得设计成0.8,以防加工公差而导致难于插进,
# Z5 v8 ]( y7 T" ^+ i. Q. G2) 插件孔(PTH) 焊盘外环单边不能小于0.2mm(8mil) 当然越大越好(如图2焊盘中所示)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0 t% H* C8 G! `- C3 b/ F9 j3) 插件孔(PTH) 孔到孔间距(孔边到孔边)不能小于: 0.3mm当然越大越好(如图3中所标的)此点非常重要,设计一定要考虑 ( P! V3 ~+ x, v& o6 [8 w
4) 焊盘到外形线间距0.508mm(20mil) ; V  ^8 B# c8 z
4. 防焊
. P3 O6 x+ E& a: H1) 插件孔开窗,SMD开窗单边不能小于0.1mm(4mil) * s0 U  Q! W! o  o# R
5. 字符(字符的的设计,直接影响了生产,字符的是否清晰以字符设计是非常有关系) ! F) ]$ N! W; ]8 k1 e
1) 字符字宽不能小于0.153mm(6mil),字高不能小于0.811mm(32mil), 宽度比高度比例最好为5的关系 也为就是说,字宽0.2mm 字高为1mm,以此推类
7 d4 Y8 V- p6 J3 g+ K( A! z6. 非金属化槽孔 槽孔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6mm 不然会大大加大铣边的难度(图4)
+ u* C) l7 s: ?+ e7. 拼版
3 K5 S) j5 s+ B/ u1) 拼版有无间隙拼版,及有间隙拼版,有间隙拼版的拼版间隙不要小于1.6(板厚1.6的)mm 不然会大大增加铣边的难度 拼版工作板的大小视设备不一样就不一样,无间隙拼版的间隙0.5mm左右 工艺边不能低于5mm
+ O1 Z0 Y9 |! H2 E
5 k3 @8 I, s# R/ k% U* k( e
补:兴森快捷参数图' _) u1 ~& N6 M

' P" Z% p2 u/ D7 q& B$ P9 z7 K0 ?5 R# f. i$ t6 P3 a9 c# O

点评

lap
你不像是我认识的超级版主啊,工艺太落后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6 08:29
最小的线宽、间距或者其他规则适应于双面板还是四层板还是多层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27
恩!受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23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19 | 只看该作者
jimmy 发表于 2015-2-5 10:47
+ O1 }" P# s) [) y1 s1、双层板合适还是四层板合适?2、如果是两层板,电源线和地线在布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布线顺序是怎样的 ...

: {' R! o, f! S+ z6 B恩!大概明白了,有待于细细琢磨& {' x* e% L#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23 | 只看该作者
wanghanq 发表于 2015-2-5 20:59
/ I* @5 Q3 ^  e! _' a7 E明白了。: B  L# g/ U# G* a
9 M- W" }* U/ m# N! Q
接触的应用还处在很早前的工艺水平中(满足设计需求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难度)...

" z, H; H' _+ U3 z1 E恩!受教了!!' @' B6 V$ s6 Z+ _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27 | 只看该作者
wanghanq 发表于 2015-2-5 20:59
) [/ c* [* k6 Z1 T+ K明白了。
0 J' n# v6 b; ?3 J' ~" t
% U0 w- w  f8 G0 D接触的应用还处在很早前的工艺水平中(满足设计需求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难度)...

% H* n) t. m+ U- J( y0 C最小的线宽、间距或者其他规则适应于双面板还是四层板还是多层板?
, y8 m) G* N: X7 g0 x; \

点评

即使是同一个生产厂家: 生产双面板的生产线 和 生产多层板的生产线 加工工艺能力会有所不同。 通常前者能力弱于后者,厂家或许会根据板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的生产线进行生产,这有时也是价格差异原因之一 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39 | 只看该作者
jimmy 发表于 2015-2-5 10:47
# q- M2 {8 x' U9 \1、双层板合适还是四层板合适?2、如果是两层板,电源线和地线在布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布线顺序是怎样的 ...
/ S$ Z: E# h2 W+ k/ ]7 x8 g0 ~
jimmy大师,我还想问,1、当前密度下,四层板的线宽及线与线之间的间距,过孔和过孔之间的间距等规则怎么设置?具体数据是多少?线宽5mil,间距5mil是不是不合适,还是都设为6mil?2、两个过孔的距离指的是哪里到哪里?(以器件“CON1”为例,上下两个孔之间是25mil还是其他?)3、根据过孔之间的距离,怎么设置线宽,线与线之间的间距以及线到过孔的间距?, g- |- @, K) f: |5 @

点评

个别情况要了解你的制板外协厂家的加工能力和不同加工难度下的价格是否在你承受范围内...  发表于 2015-2-5 21:51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42 | 只看该作者
leeping2d 发表于 2015-2-5 08:39
! \; I! t$ F6 Y# O, P; s把晶振改用贴片的更小封装的, 把下面两个芯片调到上面去,把线宽改到5mil  把间距改到5mil(这个宽度要 ...
( ]% L" N8 u: W! l
恩!谢谢指导,目前练手阶段,一块板子多步几遍!. X- k$ I5 g0 i2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40#
发表于 2015-2-5 21:46 | 只看该作者
dff901104 发表于 2015-2-5 21:27
7 W& \+ B3 r% T. T最小的线宽、间距或者其他规则适应于双面板还是四层板还是多层板?
, a4 z0 l. x" D8 E5 p  `
即使是同一个生产厂家:
4 b: s$ v# g# [, e" h1 m6 E: u生产双面板的生产线  和 生产多层板的生产线  加工工艺能力会有所不同。
$ x9 q% x: s4 _0 p0 ^6 Z通常前者能力弱于后者,厂家或许会根据板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的生产线进行生产,这有时也是价格差异原因之一: r1 ?$ Z1 s- i/ V4 i1 U
显然同一块板,不同的生产线,生产后良品率会不同* m% b+ L- g9 }. J) t
' i5 c' L4 r$ t# ^7 J
初学者常见的现象就是偌大的一个电路板,却按加工多层板的加工能力(换句话说 是按加工厂的极限加工能力)来设计,是否合理显而易见6 j2 r5 i4 e: K6 G  M; U: W' g  Q  }( j
[你的案例布局空间小,不在上述描述内]
- t& n6 M! Q( d/ R
- `- {% {! o# z# Y- m. t

点评

恩!晓得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1:58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57 | 只看该作者
fangbuyun 发表于 2015-2-5 19:41& K. W" {% G" T) F0 Z  H
jimmy的回答,受益匪浅
  T2 K; `: j# g& @0 v/ s- U+ I+ C
大师很厉害!所以说大师不愧是大师,我等小辈还需好好磨练!
( U$ l" T8 Y+ H; w4 ~$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1:58 | 只看该作者
wanghanq 发表于 2015-2-5 21:46
" @( ?/ l$ D% K6 B. j即使是同一个生产厂家:
& }  n" F7 N( h5 p/ ?# H生产双面板的生产线  和 生产多层板的生产线  加工工艺能力会有所不同。
- T& d: d* W6 I9 p7 e通常 ...
* K  W; }- K, q# p
恩!晓得了!!
/ ~; _, {7 s  ?

点评

支持!: 5.0
恩,会的!每改一版,都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你们的指导之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2:09
有电子版,但是有买了一本纸质版~~,觉得看纸质版还是方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5 22:06
也希望能看到您分享您的最终定版作品(初版作品保留,这样对看贴的网友帮助性更大)  发表于 2015-2-5 22:04
支持!: 5
一块小小的板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很多东西,你不妨看看jimmy的书(纸质或电子版)来了解更多基础常识。此帖已转载  发表于 2015-2-5 22:02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2:06 | 只看该作者
dff901104 发表于 2015-2-5 21:58
' i" \/ E/ _) i恩!晓得了!!

- V# f3 m' ^! E7 {1 z6 G' C7 z1 N有电子版,但是有买了一本纸质版~~,觉得看纸质版还是方便
9 U6 l7 T( `8 l  P3 w6 g1 b;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2-5 22:09 | 只看该作者
dff901104 发表于 2015-2-5 21:589 n- Y5 w$ p+ }( |% M: \1 X
恩!晓得了!!

1 v( S$ P  P! I0 D恩,会的!每改一版,都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你们的指导之下+ Z% p( |4 N" U& J3 `0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发表于 2015-2-6 08:29 | 只看该作者
wanghanq 发表于 2015-2-5 20:59
" ?- k0 u2 n4 M- x3 t6 P& D  D明白了。
2 d0 F( T0 W+ Z# K3 @
  X2 c3 a1 M( \, y接触的应用还处在很早前的工艺水平中(满足设计需求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加工难度)...
4 \% C+ c2 ?2 ~* D1 N- V  ]# Q3 n
你不像是我认识的超级版主啊,工艺太落后了.................
1 t) k1 ^: G. ?! N0 |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高速方面的应用不是和你们一样正在和 jimmy 学习中...  发表于 2015-2-6 10:59
^_^^_^ 这足以看出:帽子只是一个论坛行头而已,和很多是没有关联的。 俺这个业余水准也就配给初学的提醒某些注意的事项这点能力了... ^_^^_^ 兴森快捷曾是多层板合作上的铁杆外协厂,不知为何,现在反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6 10:5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wanghanq + 1 对初学者能起到“扶一把”愿望足以...^_^^_.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9-14 19:03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