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载用电子设备需要通过车用标准CISRP25 LEVE3测试,现传导电流法超标,31MHZ频点超标11.5DB。测试用电流钳内包括24V供电线及 CAN通讯线。具体测试数据如下:
/ j3 U/ ?5 i) B3 d$ \3 Q
/ \+ J, [8 V2 k$ B. `
+ }/ g: N6 E4 R: A( _' D
c, X6 I3 i# t$ j% {3 f1、问题定位
" I; R2 P* L/ K) N该车载设备主要用于新能源车电池加热,电路架构主要分为两部分,低压控制部分及高压加热部分,低压控制部分主要通过64位
单片机实现,高压加热由IGBT实现开关切换,IGBT并无PWM控制信号。从功能上分析,高压部分电路对测试几乎无影响,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也证实此点,当高压电源切断及去除高压电源线后测试数据基本无变化。因此将问题定位在低压控制部分。
8 I7 {" u2 v4 Z2 n( M$ K' I: w7 M) ^1 o6 u" {8 h9 y, n
" y& `' K9 [% d1 x' {8 [9 r3 v低压控制电路简单来讲可分成三部分,DC-DC,单片机控制电路和CAN通讯电路,从以往整改经验,此三部分均有产生噪声的可能。
2 | B! L9 h2 U" F
8 \% r/ r. l' x( q$ p% z# c; t& @" a* @& f* Q9 K
传导电流法测试时只对24V,GND和CAN通讯这四根线进行。测试位置有两个,分别是离被测设备5cm和75cm处,测试发现,两处位置测试效果区别不大,因此排除被测设备通过空间辐射耦合到电流钳上的可能。
* [ ?9 F: K0 W
0 d1 P- N. s ], W, l
+ p1 E1 p( ? s% T8 U将CAN通讯的差分对信号线从电流钳内抽出,测试波形无明显变化,因此排除CAN信号为噪声源。问题定位到24V和GND这两条线上。现在耦合路径找到了,剩下找噪声源头。
3 `) \; b Z% }, ?% b1 ~: N
5 B [; W, R- I( s! f) S" v h2 z8 I" E% W3 S9 n6 E( _6 }& E+ Q
DC-DC为24V转5V,5V给单片机及CAN芯片供电,从主板上将5V切断,用水泥电阻替代单片机和CAN芯片做模拟负载。31MHZ任然超标。最终我们将问题定位在24V转5V此款降压芯片上。
5 S& e5 C$ F: E0 Q) B% \) u; f& ]' B; Z' Y' e( m: ]' P
" x# M( p, l0 k: ]1 N# e
2、处理手段
, d- @6 }& T# ?1 f" {
此车载PCB为4层板,下图点亮器件为问题DC-DC,从图中可看出,DC-DC只在顶层和底层走线,中间层并未铺设地或者电源(红色是TOP层,蓝色是BOTTOM层,浅蓝色为GND层)。此外DC-DC(干扰源)太靠近板边。
1 R0 G0 O% p! g; i
/ G1 v' N. t' q7 ?" C! b. N
0 C( H* \% r1 S* Q# ]! F. S$ G! \0 a
综上所述,PCB做了两点改动:
D% s' f1 \9 G6 f①DC-DC底下铺设完整GND。
1 v* X# G) g0 h/ @- Y8 p& ]
②将DC-DC位置往板内挪,远离板边
$ p& S& ?9 L) v$ u+ ?整改后PCB如下图:
3 T. E2 v) h4 g) v
& k, ?% d/ [+ `: {8 W5 s
7 c& K% B+ z' h- p; a; V整改后测试数据:
' J0 L- ^( M* g$ ?) P3 [
) k0 L& R! ^5 h( F$ i" T9 P! n' o% V+ D
3、总结
1 p& c2 }, n! L( p* s- G& _0 J在EMC整改的过程中,问题定位环节是关键,此环节很多时候将消耗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将问题准确定位,再结合EMC理论知识和PCB画板原则进行处理,整改才能事半功倍。
# \: N( A; R @. I0 W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