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5 X$ M8 O/ P4 C% }
一个八层板可以用来增加两个走线层或通过增加两个平面来提高EMC性能。虽然我们看到了这两种情况的例子,但我想说的是8层板层叠的大多数用于提高EMC性能,而不是增加额外的走线层。八层板比六层板成本增加的百分比小于从四层增加到六层的百分比,因此更容易证明成本增加是为了改善EMC性能。因此,大多数八层板(以及我们将在这里集中讨论的所有板)由四个布线层和四个平面层组成。
$ J, `+ q3 |0 a; t2 j6 C % G n% Z9 R' K$ w5 H
八层板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轻松地满足最初提出的五个目标。尽管有许多可能的层叠结构,但我们只讨论通过提供出色的EMC性能证明了的少数几种层叠。如上所述,通常使用8层来提高电路板的EMC性能,而不是增加布线层的数量。
/ ]' S; f3 r- b9 X . C4 z l( O% h3 \* s' }4 B
无论您决定如何堆叠这些层,都绝对不建议使用包含六个布线层的八层板。如果你需要六个布线层,你应该使用一个十层板。因此,八层板可以看作是具有最佳EMC性能的六层板。
5 d; l1 P) L4 N- ^9 w0 M1 `% E. P9 ^0 ^5 Y( W5 M. F
具有出色EMC性能的8层板基本层叠结构见图9。 % Y# I, s. |9 D9 E) s
' Y+ ?, q( o6 U% c1 u
这种配置满足第1部分中列出的所有目标。所有的信号层都与平面相邻,并且所有的层紧密耦合在一起。高速信号被埋在平面之间,因此平面提供屏蔽,以减少这些信号的发射。此外,该板使用多个接地平面,从而降低接地阻抗。 - L, c3 a( j7 a6 m7 G
为了获得最佳的EMC性能和信号完整性,当高频信号换层(例如,从第4层到第5层)时,您应该在靠近信号过孔的两个地平面之间添加一个地对地过孔,以便为电流提供一个就近的返回路径。参见第6部分(返回路径不连续)中的“更换参考平面”,讨论为什么这很重要。 & a1 Y/ h+ Q) s9 T5 y/ a
图9中的层叠可以通过对2-3层和6-7层采用某种形式的PCB埋容技术(如Zycon埋容)进一步改进。有关PCB埋容技术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去耦技术小知识。这种方法在高频去耦方面提供了显著的改进,并允许使用更少的离散去耦电容 1 T% v3 T7 [9 Y4 H' k7 \
图10显示了另一个优秀的配置,也是我最喜欢的配置之一。这种结构类似于图7,但包括两个外层地面。通过这种安排,所有布线层都被埋在平面之间,因此被屏蔽。
! I2 _+ Y: l( P$ P/ g! z! k4 h+ A
Z, s: s3 ]+ o& u8 {% f5 h1 Y/ D' j E: L0 R$ I4 Q
H1表示信号1的水平走线层,V1表示信号1的垂直走线层。H2和V2对于信号2表示相同的。虽然不常用,但这种配置也满足前面提出的所有五个目标,并且具有走线相邻于同一平面的正交信号的额外优势。要理解为什么这很重要,请参阅关于返回路径不连续点的部分。这种配置的典型层间距可能是.010"/0.005"/0.005"/0.20"/0.005"/0.005"/0.010"。
9 ]+ u( w3 d f) O1 g# z$ F八层板的另一种可能性是通过将平面移动到图11所示的中心来修改图10。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一个紧密耦合的电源接地平面对,而不能屏蔽迹线。 3 `# P! h. L( a2 |* V' e
* ?* p! p' X" T3 u" n. z; J
& L' i7 t- A- |2 {" A
这基本上是图7的8层版本。它具有图7所列的所有优点,再加上中心的一个紧密耦合的电源接地平面对。这种配置的典型层间距可能0.006"/0.006"/0.015"/0.006"/0.015"/0.006"/0.006"/0.006"。这种配置满足目标1和2、3和5,但不满足目标4。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配置,具有良好的信号交互性,由于电源/地平面是紧密耦合的,因此常常比图10中的层叠更可取。我最喜欢的一个。 ; d: D. m6 \3 L$ B" l7 [) k) D5 K2 b
图11中的层叠可以通过对4-5层采用某种形式的PCB埋容技术(如Zycon埋容)进一步改进。
; q# U6 S7 @' e& O& K8 B9 G
使用8层以上的电路板几乎没有EMC优势。通常,只有在信号迹线布线需要额外的层时,才会使用多于8层的层叠。如果需要6个走线层,则应使用10层板。 : \% W; ~; H; Z+ i( L6 R& e# w: h
; V% s" E& N' y1 C) y
2 d5 ~+ v6 g- [7 Q( Y
- o1 m4 _+ m6 T# }2 I5 m5 E; t7 q) x7 h' ^! k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