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鬼畜区的动向?
3 k; r, n8 W" P+ }* B
8 Y2 k# l# v* S8 d, \如果有,耗子尾汁这个梗应该已经耳熟能详了。
' Y! l( c8 ~0 D. O
& Y$ `) ~5 ?" k, D& x, ?如果没有,那现在赶紧去补补课,你如果补完这课能忍住不笑,算我输。
, e, G' a& `" y8 t2 @7 J+ b* I8 |" T8 N' a" F, s# k) D
这个热词,出自混元派一代宗师马保国大师。大师的武功武德如何,留给知乎大神们评论就好了。比武毕竟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算小概率事件,可是为什么90后的确经常被在各种意义上批评“不讲武德”呢?更甚者,为什么这个群体一方面被盖章“社恐”、“内卷”,一方面又甩不开“张扬”、“不负责任”的帽子呢?
0 V6 n$ j, o- J3 @/ ^9 `
. ~8 ?+ b8 U6 g12 Q6 z0 ~" R1 i; }
很high的,也可以是孤独风中的一匹狼8 x9 X+ p* {% u- N0 }
我是90后。很多时候,我得到的无论是来自其他人还是自己的评价都非常两极分化,甚至到了我也曾经怀疑我是不是人格有点儿分裂的地步。(当然不是临床意义上的那种分裂,是的话我怎么会告诉你呢)。
+ M5 q( F% H2 t+ K n$ [& b
. D5 \ a) Y& U$ ~比如说吧,其实我是个很喜欢独处的人,也是个在不得不演讲之前会体温飙升心跳加速的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我比较内向。
4 X! q, K( v8 n, D) @ F& D+ k% [5 |5 [8 e+ j7 W; p. ^. E
但是又不是唯一的情况。大学的时候,我同时参加了两个社团。在摄影社的活动上,我非常积极,哪怕是去吃某家我一点儿都不喜欢的烤鸡,我都超级期待;但在天文社的活动上,我基本上就是那个默默无闻在干活,把活儿干完就退场的壁花小姐。
/ @5 ^; a3 r- f/ L$ `
& f, w* z8 Z( `, I- d" I! d为啥呢?0 @- H8 b$ Y9 S7 h9 x3 k2 b: |0 X
7 k( T8 a* c X3 u" ^( q( I/ h, E2 J还有为什么我身边有一些90后,在我看来都像社交小太阳一样,每次组局叫得最大声的是他/她;见面第一个打开话夹子滔滔不绝的也是他/她;团队合作的时候,最活跃的其实也是他/她。可是聊起性格的时候,他们却说自己是“社恐”(社交恐惧症)?+ f' H' f, v- }7 \0 r4 q
# [) ~6 c- J. `. S后来我发现,可能外向与否,也是可以很多面的。喜欢在团队合作的时候积极出点子的人,不一定在能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也想要无时无刻被人群包围;喜欢响应聚会、在聚会的时候活跃气氛的人,也有可能并不是真心喜欢“聚会”这项活动,只是不想让发起人尴尬;甚至,很容易能跟陌生人聊成一片的人,也不见得会希望一直跟人待在一起。
. c7 x, H8 a# j& b
3 q2 J* d4 j/ D) G是大五人格理论,让我找到了这些矛盾点的答案。大五中的外向性,跟我以往以为的通俗语义的“外向”不一样。它不只包括了是否能聊和是否有party小能手的特质(社交性,也就是日常表达中 “外向”指代的性格),它同时也包括了是否享受被人群环绕,能否在跟其他人在一起中得到能量;还是即便能跟其他人在一起,其实也需要不断主动输入能量的(乐群性)。
+ H' T+ J) g. n6 A7 i6 X z) Z( V7 Y0 X& c5 O
而在动机和心理能量层面,它还包含了一个一眼扫过会觉得格格不入的子维度,活力。这更多的是一个对程度的评估,比如活力高的人,到底有多享受跟大家在一起,到底有多收不住话头,到底能够参与多少个不同的局。而活力不一定高的人,哪怕其他子维度让他/她能够去跟陌生人侃侃而谈,他/她会多容易心累。' o. [" {- t/ H a U" E/ x
) Y& N; j6 j3 G
我自己第一次做大五测评的时候,其实外向性的得分并不低,至少比我以为的心理分数高太多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不准啊?; `! r9 m1 Q0 @2 X8 q0 s# Q9 A
( Y3 X' R! G0 A& u1 d
但后来,疫情期间的一大段不得不与自己相处也只能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让我明白,我其实还是很渴望时不时能跟大家在一起,能有人聊聊天喝喝茶的。我也终于明白,或许它没测错,只是我还不够了解它的维度,也低估了自己的“外向性”。' I$ V6 e5 @/ M' E7 d0 W, F9 m/ u
% J# j0 n# R7 Q' H/ u; z5 U0 W2
. p( x3 x& ?: R工作可以让我不得不卷,却束缚不住我自由的灵魂* v0 I* ~9 d* E9 Q( U
“内卷”这个词,总让我下意识想起了我周围的ABCDEFG……(至于里面有没有我,这是个秘密)。90后是蛮神奇的一代。一方面我们中的很多人,无论是受过往教育的熏陶、公司文化的感染,还是受内心澎湃的理想的驱动,越来越接受了996等一系列“狼性”情景,至少在行为层面上。但另一方面,这一代的确也是我所有接触到的这几代里,最喜欢聊“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多人对“提前退休”感兴趣,也最早开始注重“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一代人。
4 S6 Y" @' U: l, n0 B# d( D& ^0 p: ^' ?% F# ?+ w
那这样的一群人,到底是“狼”,还是一直被牧羊犬追着跑,内心却一步都不想挪的“羊”呢?
r7 Z' X) R0 B1 @0 I4 J+ k, \: b+ V/ w. h9 I) L
90后出生那会儿,独生子女国策成型了,但我们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二胎政策又放松了。从一个班里数学考99分的人都说不定有十来个,多扣一分十名开外的小学时代开始,到怀孕都不一定能在想去的医院建上档的中年,我们一直在高度的竞争中夹缝求生。这样的大环境,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哪怕很有理想,也先接受现实的“打工人”心态。曾经薛兆丰教授在某辩论综艺上说过一句毒鸡汤“你以为一个老板让你996你就能996吗?不是的,是因为还有其他的员工愿意996。”,虽然毒,但在我们长期供过于求的劳务市场上却很现实。大家都“卷”的时候,“卷”不一定能让人升职加薪,但不“卷”能让人立刻回家。
" p1 u- R5 j1 `2 e+ N/ `" s% D% s) X2 ^' C
但也正因为这个环境,我们这一代,又比其他年代的人都更有自我意识。哪怕在重拳之下,我们大都学会了沉默是金,但即便不说,我们不喜欢吃香菜的时候就不吃,你让我吃就是你错,管你是不是为我好;我们会在逢年过节被七大姑八大姨的“连环关心炮”轰炸过之后,表面笑嘻嘻,微博mmp;我们也会在认为对的事情上坚持,哪怕你今天是我的王总,如果我觉得你真的很有问题,明天你就有可能只是我的小王。; E/ z& d4 y5 O' |! k
6 ~# a) W2 B1 |8 r所以其实,看似矛盾的点,它们在某一层面上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表面上足够能“卷”的“打工人”,也不一定会有自我意识如此强、内心世界如此丰富的隐性“嘴炮小天才”。
/ E3 q6 X+ b1 A5 }& l7 h
, U8 r/ T- j! I# Y. N3
! l4 z& Q. L; q. H我很难爱你,但也可以很爱你( \8 k6 S( Q5 y% k
在我与自己,和其他同龄人相处的这么些年里,我有一个挺大的感悟就是,看似冷酷,却饱含热血的人。在又卷又丧的日常里,90后的很多“小公举”“小王子”们,仍默默抱着内心对童话故事的结尾的向往。' K& G/ P6 e" l2 J& M
# D% h$ q- `' D怎么说呢,我一直觉得,因为成长于一个突然被很多“碰瓷”“假摔”的新闻包围的年代,我们变得很会保护自己。但在很多人的内心里,依然还是有那份很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的大家的,那一份小孩子般的天真和赤诚。
M3 ~% f; A% z% W5 ?' L8 O! t5 c x- {5 w; m8 w: E6 u8 t+ E
不是说我们不会怀疑,不会取证。恰恰相反,我们会的。如果去做个调查,我想,在淘宝买东西的时候在评论区浏览、去搜索各种测评再进行分析,或者是为了以防万一给自家车装个行车记录仪,甚至给自己家里也装个监控……这样的事情,在假定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90后侦探们的爱岗敬业,一定能榜上有名。(当然,可能是因为00后还在读书,说不定等以后工作了会是后起之秀)
[$ C, k# H5 ~. ~ Q: [4 e3 m- U, i( q) Y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是典型标签里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会帮助别人”的人。在工作上,同事请教的时候,哪怕跟自己无关,哪怕自己也很忙,最乐意去“举手之劳”一下的,往往概率上也是90后比较多。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第一个去试图设身处地、哪怕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去“有时治愈”,也很愿意“常常帮助”,希望能“总是安慰”的,也有很多是90后。- U3 _+ z6 L; E5 d
+ W* O* o& V5 E5 E8 H2 h一方面,90后富有同理心。哪怕不一定做得到完全易地而处,感同身受,也能够很及时地发现他人的情绪,理解这样的情绪对当事人的影响。很多尽己所能回答同事的问题的人,至少有一部分的动机是出于“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也知道新手的手忙脚乱会是什么感觉”这样的理由。, E- a8 r/ j- ^9 ]
1 p* T2 T8 b0 X2 C0 l" U* J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小受到的教育、当代媒体所倡导的行为,还是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培养着我们内心那棵愿意帮助别人的小苗。小时候,老师会给小朋友们讲雷锋叔叔的故事;有的爸爸妈妈会带着孩子主动去向有需要的人捐出自己的书、自己的玩具;长大了,更多的年轻人们会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支教,并一直在不断讨论这样的教育援助,应该以怎么样的形式、怎么样的长度、甚至教授什么内容,如何来讲这些内容,才更为合适。0 U0 k. g+ D# r
# N1 A% t7 y0 \) P3 J6 Q+ L2 m当然,不排除这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为硬性要求、社会压力等原因,而非主观意愿做出了这样的行为。但是,有更多人是真的想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有点儿不一样”,不管自己作为蜉蝣能否撼动大海,他们也是90后。无论是真的去支教,还是深入讨论支教的风险与收益,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或者是去干别的。说到底,帮助可以有无数种表现形式,也可能会造成无数种结果。但至少,想要帮,愿意帮的态度,不管是为何,不管会如何,都是实实在在的。
; y/ G2 w# X: u/ r$ q0 E' a0 j( p- q2 i: e
最后,耗子尾汁能延伸出很多不同的含义。但我希望,在我们忙了一天,鬼畜了一会儿,累过也笑过之后,也不要忘记,很多时候耗子尾汁是别人说给我们听的,可是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真正应该,也真正需要去直面的真实,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