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讲讲知识体系带给我的改变: - 大学时立志成为产品经理,我就靠着“产品经理能力体系”(知识体系的一种)开始刻意培养产品相关技能,然后顺利跨界拿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offer(互金和电商,算是互联网产品界最难且壁垒最高的两大行业)
- 作为一个金融零基础小白,通过知识体系快速把握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实习时就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 毕业2年,切换过4次业务,每次都能 快速上手、做出成绩,秘诀就是知识体系
. [; L$ ~# @1 V! [; T/ ?* a& V
知识体系,是快速学习、高效学习的一个法宝。 -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快速入门一个新领域、新业务
- 如果你面对海量知识无法把握结构,总觉得学不完
- 如果你学了很多却又觉得用不起来,无法有效调用所学! G' Q( X: e1 z' s" g J' K, z. g
1. 目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一般包括 兴趣 和 需求 ,就像一个漏斗,能筛出你需要的内容,使你 更聚焦、更高效。 我在这一篇回答里讲过,如何通过 定位 找准 学习方向 、实现深度学习,可参考: 0 C3 ~8 G! S4 n t! [! x
2. 输入:区分4种知识,使学习事半功倍2.1 事实性知识 【定义】独立的知识点,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某个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 【举例】碳元素、地球半径 【学习策略】认知里有这个知识即可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信息化时代,我们不必消耗认知资源去记住某些东西,可以通过 保存 或 搜索 实现 查找。 比如我知道“地球半径”这个知识点,但不必去记住它的准确数值,需要的时候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0 T/ d- j3 M6 T e" R6 ~: t ?& j2 l
2.2 概念性知识 【定义】较为概括性、组织性的结构化知识 【举例】 - 更复杂的名词概念(地球、区块链、AI)
- 理论模型(营销4P、马斯洛需求理论)
- 原则(以终为始、要事第一)3 Q6 P! s' X( I- n
【学习策略】深入学习:knowing → doing → being 2.3 程序性知识 【定义】关于如何做某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 【举例】工作流程、方案产出流程、项目管理流程 【学习策略】自行提炼 + 结合理论 + 观察他人
7 b7 {- O) M; B: v3 n$ B0 |2.4 元认知 【定义】对认知的认知,即从更高层次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很多人认为“大脑的想法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大脑只是大脑,它不是我,要从更高层次审视它,这是元认知能力的核心。 【举例】 - 反思: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维/想法/情绪?它是对的吗?如果不对,我如何改进?
-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0 w- v. j/ a# b( }! r
【学习策略】 元认知常见的训练方法:冥想、反思、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比如某个爱好)。
5 p+ o- \2 ^& F3. 处理:搭建知识体系3.1 知识体系是什么【定义】有同一目标的若干关联知识的集合 【表现形式】思维导图、流程图、概念图等 前文已经介绍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实它们都算是“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就像是一片森林,而每个知识点就像是一棵树木。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知识点向上拓展其广度(纵览整个森林),也可以向下挖掘其深度(研究单个树木),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 向上拓展广度,那么这个知识点属于【1.需求分析】,【1.需求分析】又属于更大的一个知识体系【产品流程】,【产品流程】又属于【产品能力】…,可以不断往更高层级延申
- 向下挖掘深度,那么我们可以从表层需求、利益出发点、真正需求三个层面分析,所以【1.2 明确需求方的核心需求】这个知识点本身也是一个知识体系
0 W; t7 p2 O7 r1 S) e 3.2 为什么要搭建知识体系- 1- 有利于大脑建立更有效的突触连接 每个人大脑中突触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 所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效率都不一样。 知识体系能帮助大脑建立更有效的突触连接,使加工信息更高效。 -2- 解决信息零散导致的“信息缺失错觉”和“信息过载” {# L ^. e' P" Z' U* c
* l4 b1 F! M7 P4 a3 P/ T
0 ] x6 V( z/ |, x( J# }- 信息缺失错觉:没有体系化学习可能导致 学了很多也觉得不够 ,因为学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这些点是无穷无尽的
- 信息过载:学的太多,信息量太大,记不住也不会运用/ b3 Y. \! U' L2 y' f+ e& w) O0 h8 f
-3- 针对性查漏补缺 有了体系就有了方向,可避免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打转,也可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性查漏补缺,从而全方位培养能力。 3.3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① 必备的底层思维:结构化思维 如果缺失这个能力,可能无法辨别体系背后的组织逻辑、无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化变通。 ② 常见误区 - 靠直觉/靠自信搭建(我们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 完美主义,觉得框架没有搭建好、没有准备好,迟迟不进入学习(然而事实上,几乎不会存在所谓的“准备好”)
- 生搬硬套不会变通(这也是一种“偷懒”)
2 k- R# y0 a* |- u8 n2 q
③ 搭建步骤 1、明确学习目的
1 c( O2 [8 E* B$ T c% y9 |$ D2、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搭建关于学习目的的知识体系 H% l5 x7 w1 z$ ] Q. c5 f
· 直接经验:复盘、自行提炼
* s* c( l- l* k3 W: |6 j; w# n· 间接经验:请教有经验的同行/专家、在百度/知乎/专业网站搜索、阅读该领域的经典书籍/ g3 U+ F# P# h8 q! H. k3 ~) d( P
3、应用、优化和循环6 S" i) ` X7 Y! g C
· 应用:前几次可以完全生搬硬套,因为一开始你无法确定是你的问题还是框架本身的问题。生搬硬套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发现实际情况的多变性和框架本身的局限性
5 x! m4 _" K) w% b& V9 |' ]0 m* J· 优化:通过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对体系本身提出质疑和改进3 C5 Q* t* h- Z2 a( }4 O. c
-- 理论层面上,哪些点可以优化?哪些点可以删除?是否缺失了某些关键点?和其他体系是否可联系、可整合?; z, S" a6 Y7 \7 _
-- 应用层面上,适用的场景和不适用的场景分别有哪些?有没有什么注意事项? 比如我才开始学习金融时,通过《货币金融学》就了解了金融领域的知识体系,其本质就是:使资金从低效流向高效。从此,当我再深入学习股票、基金、P2P等,我知道它们的内核是什么,不会再有“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这种无助的感觉。 4. 输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光说不练没有意义,根据学习金字塔,主动学习一定要讨论/复述、应用、转教… 5. 重磅:工作中的知识体系5.1 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体系按工作流程搭建知识体系,是大多数人最容易掌握的知识体系。 此体系要求从日常工作流程中做更高层次的抽象,使其更加普适化。 比如上文中我举例的“产品流程”,就是我整理的基于工作流程的知识体系。此体系来源于一个个实际的需求,经过高层次抽象后,此体系同样适用于其他需求。就算我跳槽或者切换业务,这个体系依然适用,使我每次都能快速上手新业务。 基于此体系,我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比如体系中有一个点是“竞品分析”,我可以通过产品经理社区、相关书籍等渠道学习如何做好竞品分析,再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完善我的知识体系。 5.2 基于业务领域的知识体系就产品经理而言,业务领域的知识体系包含两大类:1)产品相关,2)业务相关 对于其他职业,同样可以找到基于业务领域的知识体系。 5.3 基于职业目标的能力体系能力体系基于前两种知识体系,补充了个人素质、通用能力等相关部分(比如性格特征、思维能力、沟通能力)。 两种职业能力体系: (1)立足当下:针对当前职位,根据职位要求构建能力体系(比如跳槽或转行时就迫切需要此体系)(2)面向未来:随着目标职位改变或者职位晋升,逐步优化能力体系,使其更完整、更具备迁移性
) J* f9 H' i$ D9 @
" W Y- @2 c: A& [" j! [: @7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