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信息时代,迭代最快的就是知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摆脱知识焦略,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核心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基于笔者实践,阐述一下对个人知识体系建设的理解。 一、聚焦-找到自己的赛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今知识的生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都要多,往后会更快,更多,而生命有限,如何以有涯度无涯,笔者愚见-找到长期发展的领域,将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赛道上,持续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同时想起同学说的话“人想要获得大的成就,就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 - 观念层:基本的思维方式;
- 系统层:构建自己认知世界的内在系统;
- 应用层:工作生活中我们立足生存的技能;4 j8 a! A7 S, w) U
关于观念层和系统层知识体系构建,笔者也在持续的精进学习中,本文仅将视角聚焦在应用层-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上。 以笔者实践为例,首先单点打透,构建人力资源专业领域某一方向的竞争力,比如:人才招募和劳动关系处理能力,达到完整成熟的阶段,然后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经历不同的工作场景,拓展人力资源领域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升,比如:组织发展、文化运营等,实现一专多长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不断巩固通识类职场能力基础,比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及时间管理能力等。 二、打补丁-知识体系建设思路对于知识体系建设有两种思路:建体系VS打补丁。 建体系:一上来就搭建好完整的体系框架,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填充完善; 打补丁:遇到问题了去学习完善,随着问题场景的增多,构建知识体系; 在初期知识体系建设时,笔者和前Boss有过争论,笔者倾向于【建体系】,认为这样能更全面、逻辑清晰的进行知识体系梳理,不会有遗漏,适合我们这种专业知识积淀不扎实的群体。而Boss则建议通过不断的打补丁完善知识体系,当时不以为然,觉得这种方式是Boss知识储备积淀到一定阶段才适用。 因此笔者第一次构建知识体系时是按照【建体系】这个思路进行的。依据人力资源专业传统的六大模块进行了一级知识节点分类,然后依次在每一个节点下做进一步的细分下沉,并利用mindnote画出对应思维导图。在这个知识体系建设过程中,笔者在实际过程中遇到两个问题: - 知识体系看起来是比较有层次和逻辑,但没有实际工作场景做支撑,梳理的内容显得有些干干巴巴,理解消化的不深入。
- 对于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的作者有自己的不同的视角和逻辑叙述方式,这时候遇到不一致时,会出现选择困难,同时永远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框架进行知识认知,思考深度不足。
: J; w; D& f4 |$ `# Y9 v
基于初次尝试遇到的问题,笔者改变方式按照【打补丁】的方式,重新梳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以工作问题为知识体系建设的起始点,基于问题解决,深化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进而通过多个节点串联,构建某一问题主线,通过多个主线串联,完善知识体系。这个方式最大好处就是,发挥了知识应有的作用-应用于实际场景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存储记忆。紧密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场景结合,促使理解更深刻。 三、螺旋上升-知识体系建设步骤(一)实景切入 以实际工作场景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工作知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将知识定义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基于实践场景的知识理解,才更深刻。 这里同时考验大家另外一个能力-【问题的洞察力】,是否能敏锐的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进而分析、界定问题。只有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关于【问题澄清与挖掘】可参考内研学堂《HRBP看家本领| 需求澄清与挖掘》。 (二)检索收集 确定了遇到的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首先是检索已有知识体系,看是否有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相关内容,如果有,参考过往问题的场景和解决思路进行处理,同时将此工作场景,作为新的案例知识,丰富到原有的知识点中,完成一次知识循环。 如果原有知识体系中没有相关知识积淀,就需要对该知识点进行定向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教材查询、大咖交流、互联网检索。 笔者不建议直接在互联网上找寻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这是一种看起来“高效”的方法,实则不然,一方面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事,看似相似的问题,其背后的场景可能各有不同,如有盲目套用,会有不良反应的风险;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泛滥,良莠不齐,容易被误导,引入歧途。 笔者建议在信息收集前首先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基于目前的知识储备,我的思路是什么,这样做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能,缺了什么,通过这些层层设问,搞清楚自己“无知”的点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疑惑点。然后与业内大咖探讨,碰撞彼此的观点,在交流沟通中梳理形成自己初步的主线思路,即所谓“惑,不思不明,理,不辩不清”,最后通过相关教材和互联网途径,收集更丰富的知识见解,在已有的主线上进行补充完善。 对于日常看到的一些新鲜观点或者感觉有用的文章、素材怎么处理? 笔者的经验,建立信息漏斗,进行信息分类。首先组建一个自己习惯的【信息收集器】,可以是一个工具也可以是N个不同工具的组合,用来不加分类的汇总各类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章、视频、图片等素材。笔者为例,笔者的信息收集器包括:网页收藏夹、微信收藏、个人记事本等;其次定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笔者会将收集的信息分两类:一类是相关内容属于已有知识体系范畴的,一类是相关内容不属于已有知识体系范畴的。 对于属于已有知识体系范畴的信息,笔者会再次进行细分: - 案例佐证:对已有知识/观点的佐证案例,证明其正确性;
- 完善精深:对已有知识的补充完善或者理解加深,比如之前梳理的知识体系中认为影响离职的因素有三个,现在发现应该是四个
- 不同视角:与已有知识/观点不同,比如之前认为企业必须盈利才值钱,现在会发现有些不盈利的企业也很值钱。! Z4 y; F9 a& S; J
对于不在已有知识体系范畴的信息,通过建立大的知识标签,进行一次归类,在后续工作中遇到相关实际场景时通过信息检索,找到对应信息,进行知识点的建立。 (三)理解吸收 在对知识点涉及的信息收集分类后,你需要将别人的知识掰开揉碎了去看,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场景进行消化吸收,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在第二步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对【案例佐证】、【完善精深】、【观点相悖】三类信息进行理解内化。通过信息的解构,了解他的观点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论证,是否合理,是否有局限性,在目前的场景中,这样做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笔者建议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对于收集的一篇文章、一个案例或者一幅图,聚集团队成员一起进行讨论学习,通过不同认知视角,相对全面的理解吸收相关内容。最终要达到能把别人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能把别人的架构拆解后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四)问题解决 在对问题背后涉及的知识点有了全面系统的理解后,就需要结合业务场景,给出解决方案或者产出应用工具,然后通过方案/工具落地后情况,做到及时反馈,持续更新。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如果仅停留在知识理解阶段,存储再多的知识也转换不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就如同梅奥实验颠覆了泰勒科学管理的底层假设一样,时代不同,过往理论提出的基础可能已经改变。 另外需要分享的是,在知识的应用中要善于进行总结提炼。从经历的个性实践中,抽象总结提炼出普适性的经验,作为归档资料进行存储备用。这种基于实际场景的经验萃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高度。关于工作总结方面的内容可参考笔者前期文章《自我提升四部曲》中相关内容。 (五)分享传播 对于知识理解的升级,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一方面要敢于接受不同视角的挑战,一方面要敢于否定过往的自己。 基于笔者的经验,通过讨论碰撞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认知,但更有效或者更彻底的是对知识进行分享传播,通过【公开课】在一对多的现场互动情况下,检验你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一方面你要能准确捕捉互动人员提出的问题点是什么,一方面你要能掌控这个问题,而不是片面的理解互动人员的问题,进行应激性的回答。同时对于互动者质疑的声音,要理性面对,认真反思,不对就承认,大家都很忙,没人记得你尴尬丢脸的时候,感觉难堪,不过是自己在乎自己罢了。 对于一个知识点/知识体系,如果能够经受【公开课】现场互动的考验,基本上可以说较为系统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知识体系。但如果没有这种机会如何提升对于知识的理解,笔者建议多向自己提问,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脑洞大开的问。 现在课程分享平台有很多,只要敢于人前出丑,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公开课,笔者常用的几款课程平台有:千聊、荔枝微课、喜马拉雅等,希望大家也能发布自己的作品,接受众人的检验。 (六)资料归档 对于知识存储,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笔者依据知识体系建设的不同环节,选择不同的存储工具,并采用云同步的方式,对所有资料进行实时存储。 相关工具介绍: - 信息收集器:如前文所讲包括网页收藏、微信收藏、个人记事本;
- Notion:一款强大的信息梳理软件,笔者作为信息收集器分类整理工具,同时建立初级知识体系,对应归类收集的相关信息。
- Outliner:便捷、简洁、功能强大的信息归档软件。笔者用于知识最终理解吸收后的体系化呈现;
- 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知乎作为文章展示平台;千聊作为公开课展示平台。通过持续与不同读者交互,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 坚果云:一款高效率的多平台信息实时同步云工具;
5 J I+ f" X# x# U" A
PS:建议不同工具上信息存储路径保持一致。便于多平台信息存储的一致性。 ! L5 m4 c' _5 n5 G3 F5 R( D3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