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协同的概念出现后,大量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Anklam指出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就是知识协同,知识协同以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创新为主题,通过实践社区、学习社区、兴趣社区、目的社区等进行知识的协同和交互。孙强等指出,知识协同是一种非平衡态的系统内部子系统通过互相影响而形成的整体联合作用,可以达到“1 + 1 > 2”的整体效应。胡昌平和晏浩指出协同知识管理就是: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使其长期合作,促进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柯青和李刚指出,在协同商务环境下,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和运作。熊励和孙友霞指出:要用协同的思想来解决知识管理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将协同理论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实现知识管理的最大效益,即是协同知识管理。李丹、樊治平等分别提出了知识协同的概念模型,他们都将知识协同视为知识创新为目标任务的知识活动过程,知识协同过程涉及知识协同主体、知识协同媒介、知识协同客体与知识协同情境四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企业协同效应。战洪飞则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协同知识管理系统,为分散异地的企业员工和客户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丁瑨等提出了复杂知识网络模型,将复杂网络方法运用于知识网络研究中,并且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网络更新策略下,知识存量落后的网络将随着网络密度与边权的增加缩短与先进网络间的距离,并且选择与高中心性与中介性主体结合始终是促进知识快速流动的有效手段。杨波在总结了现有文献中与复杂社会网络建模有关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STC 模型(Dynamical Coupling Model of Network9 i% a7 z$ e( y8 F' c" S
Structure and Agent Strategic Behavior),即网络结构和主体策略行为的动态耦合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主体行为策略对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并且引入度异质性、聚集系数等复杂网络测度指标对网络进行测度,运用仿真与多变量回归等技术分析微观变量对网络结构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