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输入阶段,我们明确了学习要慢、内容要精、输入前要明确目标,也要构建联系,释放记忆组块帮助加快信息处理速度。 3 ?+ |: G) t- W& ]
这个过程就像饮食的时候,要选择好的食材并且细嚼慢咽一样。但是真正吸收营养是在我们的消化阶段,今天的文章为大家解读,如何内化知识。 3 k( T% i, D) p# K! M3 q+ A; Z; ~
内化的本质:发现知识结构 & E) ~# f8 O( h( z* e5 Q
很多人想通过饮食来减肥,如果你只知道要少吃,而不明白减肥的本质是让消耗大于摄入,那么你的减肥就是无效的。 5 {0 s- v0 V; V) j
即使你通过节食达到了减肥的效果,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你回复以前的食量,体重立即反弹。 9 W1 W5 N% }& E8 t* c# l* i
正确的减肥方法是合理的饮食,同时通过运动提升你的新陈代谢速率,增加消耗。
' {6 F3 i+ Z+ [, b4 G, e* L: ?; K( m知识也一样,我们把消化系统比作知识的内化加工系统,高效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在于输入什么知识,还在于你怎么消化这些知识。
6 X! i( @8 U- n' p# j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曾说:所谓认知升级,不是认知内容的增多,而是认知结构的升级。
" r5 w. c0 I8 k) s4 }* ]( E9 x- b1 U: s( V
知识结构的学习,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思考的过程,往往比答案重要。如何对知识内化加工,消化知识,就是要找出知识背后的的知识结构,学习作者是怎么思考的。
& B' N, ~6 n4 Y+ C* n" \( _知识结构:知识背后的思考路径
: L, Y0 S1 ?# Q& W. @1 H% C8 @2 o那么,知识结构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 , P+ J: L+ `3 o$ I \
如果你在森林中迷路了,我告诉你明确的方向,不如我跟你说,你如何根据自然现象去辨别东南西北,根据环境去辨别走出森林的路。 , o/ n% x; j) P9 z
辨别方向找到出路是你在任何时候迷路都可以用的,而我告诉你“沿着这条路一直向下走就能走出森林”这样的方法,就仅仅局限于当下的这一片森林。
9 J4 ?/ X8 L6 }" }( q+ o) R" R( S这里寻找到正确方向的思考路径就是知识结构。
s1 z4 |6 x) J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只是为了找到那条出路,而忘了怎么找到出路的方法。我们只是单纯的学习What,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而不会思考WHY,不会深究这个知识背后的逻辑结构是什么。 % V1 q. A, q9 s( i3 R4 V% H
知识本身是表象,背后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才是遇到问题时可以复用的思考路径,这个思考路径就是知识结构。
3 W2 y* c1 W# L& N7 ?" T+ x知识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此重要,但是知识结构往往是隐性的,依赖于个人经验习得,不被作者直接表达。
$ y1 i3 J% n( V' P
5 e, X3 c: {6 }0 I4 i; Q9 }( C
% b: m$ Z; E ^9 k) @+ G0 g' }5 Z9 F/ D3 I1 g
什么是隐性知识呢?英国著名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是显性知识。未被表述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是隐性知识。
* s) y/ S& F1 P* C" _, s写作指导书《风格感觉》里有句至理名言,他说:“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 }$ X. H7 W% c8 E9 C由此可知,所有我们看到的内容,听到的音频,都是作者经过网状思考,树状梳理,最后用线形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之所以线性表达是为了方便读者吸收理解。
9 }% T, K% ^! ]" T5 M4 K$ t我们看到一篇文章,听一篇音频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作者已经加工的知识点。作者没有表达出来每个知识点后的网状系统,是隐性知识。 ; y( H/ G/ ?% u; l8 e6 B4 ]
我们如何做到像作者一样,把所有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呢?答案是复原! ( c& Z2 r& w3 P
为什么是复原而不是还原。笔记侠文龙给出了还原和复原的具体区别,很形象:还原,是复习、重听的场景,复原,是陌学(第一次学习),推测的场景。 6 Z! `8 w$ G* B n
你并不知道作者脑海里的那个网状系统是怎样的,所以你把这些知识点放到系统中去的时候,只能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推测。
# Q2 s* R4 d2 C4 A4 H& H& o" J+ Q( w, V/ ?; j& F7 ?
1 G, R* h# X6 A# _: ^
+ ?$ |1 ~+ A, C: }就像我们看考古或历史节目,有很多古董,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它真正长什么样,专家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古籍去复原,而学习的“复原”,则是通过自己的存量知识,去推测、发散、求证、验证增量知识。 , c' x# `5 n) Q/ y8 V/ B7 `7 C
复原知识会不会出现和原来知识不精准不匹配的情况?肯定会有,但是好处大于不精准不匹配这个坏处。
* N6 Y: C" s* w/ }6 Q% P与其说你用自己原有的存量知识来尝试复原作者原来脑海里的网状系统,不如说,你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是否能复原成和作者一样的网状系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通过这个复原过程,启发了自己的思考。 ! B# q/ u# \( e& O% R4 [
新的知识点,不断的构建联系,包括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新知识和你已有的知识的联系,这些都成为了你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内化。 " ]" a4 O3 q: B' v+ J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理解内化的定义了:内化是指,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来自百度定义)
& W% N8 w7 k( W' g4 e- V如何发现知识结构:显性知识形象化 内化加工阶段是寻找知识结构,因为知识结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可怎么找出知识结构,或者怎么培养找出知识结构的能力呢? " o# k8 ]4 m9 _- Y% D
答案是把显性知识形象化。 9 o; P7 X M* y# }
我们总是无法把结构化的东西,用一根线表达出来,结构必然包含很多要素与很多联系,如果我们要把多个要素和联系同时展现在面前,办法就是画图。
# C$ A. b* P% a' Z4 t2 ?! W; _& e将一段文字中,非常关键的知识要点拎出来,用线条代替各种联系,所有关键点和联系形成的整体就是结构。 * v6 f( L7 j& ^' V L
举个例子,先来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 [3 \9 o7 J: J, [% K# F$ O
我们可以把一个技术领域当成一棵大榕树。榕树的树根是这个领域的底层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理论性的;榕树的树干是领域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知识,它们既以理论知识打底,又脱胎于现实需要;榕树的树冠非常巨大,这个树冠象征着领域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产出物,它们各有特色但是在本质上又具有相似性。 如果我们用层次的视角去看这棵树,那么也许,树根是一个层次,树干是一个层次,从树干分出来的粗壮树杈是一个层次,粗壮树杈分成的小树杈是一个层次,而繁茂的树叶则又是一个层次。 其中,居于中间区段的树干和树杈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层次,我们要么就是只盯着最底层、最基本的理论,要么就是盯着各种表层的现象去做文章;要么飘得太高,要么沉得太低。而恰恰是中间层次连接了理论和现实,告诉了我们行动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备选方案,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摘选自《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 读完这段文字,你很有可能关注到的知识是:我们要关注知识的中间层。 7 p0 j4 N# E; ?2 I4 \+ L
而当我们把这个知识点和后面的内容产生联系,把知识结构呈现出来的时候(如下图所示),我们会发现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只是让我们“关注中间层”,而是以“我们经常忽略中间层”为切入点,表达了“我们应该跳脱出每次只关注熟悉层”的思维,继而引出“读书要组合拳,构建阅读超系统”。
- l/ X9 V$ f+ B/ o7 d( l/ Q+ G9 P) ]/ x1 g) }- |5 g& P2 L
" {2 ~, }* L$ R' V3 k0 `
所以,当我去研究作者背后的写作思路拆解知识结构,可以学到的是: `0 z" d) `2 k8 S1 ?
A 知识形象化:寻找共性,将知识形象化,技术领域比作榕树 B 知识类比:知识拆解后的类比思维,技术领域不同的知识比作榕树的不同部位 C 知识应用:从形象的树作为切入点,层层递进,从“忽略中间层”反推“只关注熟悉层”,最后应用到实际的阅读行动中:构建阅读的超系统。
7 T1 Y. l9 ?& p* k& s6 u& {& q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关注知识背后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迁移到你的演讲,写作中。 7 u9 c2 b# V d( I! ?" p7 u1 v
9 Z4 [3 z% _: \& \6 [
/ m, N v1 a! Y$ [
- m G' ?4 ^0 d* w8 j1 {, x
没有研究知识结构的读者,读完可能讲不出来,研究了知识结构的读者,根据这根线索,可以将知识还原出来复述给别人听,这是内化的过程,也是内化的好处,知识化为己有,学有所用。
, O# H+ w0 {, d4 O2 ^/ e不同的知识背后隐藏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积累的足够多,你就掌握了足够多的精华知识。
* N* D' [: r; s# s! Y就像学习写作,不同的文章题材有不同的写法,你掌握了足够多的写作结构,那么你学习写作也会更快,而如果你只是关注多么华丽的辞藻,那么写一篇逻辑严谨的好文章就会很难。
8 ^. `* T" z8 |4 ~1 }: G最后总结下本文的内容, 知识内化加工,是寻找知识背后的结构,因为知识结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结构可复用,可迁移,教会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
& Z6 w4 A7 O1 Y: L. r5 i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