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恐怕没有一位企业领导者会想到,员工居然非常反感领导积极学习。
$ q& P( b$ V' U
. @ M: o% f+ s9 R% R/ Q在一家企业的年终总结结束后,有几位员工聊天。
$ G9 M$ P& K* [- b4 V
, n7 ?8 U, v% e5 v) p5 ]* d5 G员工甲感慨:“好歹今年是熬过去了,真是折腾啊。”
& c$ z. }, m& b" f
/ C |% T7 M8 Z6 p/ R. O员工乙感叹:“本来以为疫情就够糟心了,结果老板才是最折腾我们的。”
+ ^! K7 _+ m) N/ Q P9 B, g* t9 A' d0 X9 B: n7 ^* ?
员工丙哀嚎:“老板整天出去学这个学那个,一会一个新理念,一会一个新方法,没一个有用的,好觉就是学来折腾我们的。去年抓执行力,今年上半年搞阿米巴,下半年又是OKR,真吃不消啊,不知道明年还有啥!”
! ]8 r v. H( M6 p, P1 e; h! G1 q
3 r" N9 M( D% q; q; N- i爱学习肯定是好事,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领导者都是学习达人,他们通过不断的自我能力提升和认知升级来影响和带领企业发展。- G1 V8 M1 M1 }0 J& ~5 ~* e
' x( P+ w3 ~4 S. j2 ]但为什么看起来同样的做法,例如在飞机高铁上捧着书读,同样学习了某套体系,却与优秀领导者的实际管理企业效果大相径庭呢?3 j+ S; ~: p: S+ m
: }7 t4 G8 a* T/ p$ J+ x看事物不能看表面,优秀领导者们有个很重要的特点: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并且学了之后能够对企业有用。
5 U+ R# g# q, c7 T( _0 H1 a
5 }7 `$ T; L% x" `/ k7 N+ m而近些年很多人在采用 “追热门”的学习方式,投入大量精力去听各种课,看各种书,参加各种论坛等等,学得不亦乐乎,似乎嘴里不说出几个新概念就很丢人,就落后了。) y+ i% z, h* I6 J
0 Q2 Q, V5 r+ u" m) b1 k7 @+ K
再看看他们身后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加班多、工作重复返工率高、工作计划变数大… … 在团队里充满抱怨,而领导者还在拼命学各种标杆企业,拼命学各种新鲜的知识和工具,然后不断地“扔”到自己的团队里。' O& v7 P" ^# s0 u y7 \6 j. d
# m" z+ Q6 |. Z1 L# A0 r
难道“学习”多了,还能导致企业经营不好?2 ~: x) @0 @4 t; d5 |
, V* m" G5 ?3 J
当然不是,而是这些学得“越来越多”的领导们存在一些本身的问题。5 e2 v# T7 b# d3 M
1 T* J+ B" x( d, \; d6 ?; x" ?; G. D
他们“热爱学习”的原因当然是希望企业越来越好,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继续带领团队发展,这是向上的动力,但现实情况有两点问题:- E B5 S w+ a! D
7 O" S6 ?$ e7 k: C9 Z1 m
第一、觉得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竞争和公司发展上有点费劲了,需要提升;5 U3 I5 T; V4 e) {
' z8 @ G3 c# w' o/ ~) ?/ S
第二、由于创业期和快速发展期忽略了很多问题,积累下来,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想看看外界有什么好办法。
) A( G1 w, t+ r1 K! A9 {$ F* A7 K5 T% B6 ^5 A5 C
但是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这些领导者又陷入了三种错误,导致“领导学得多,团队却糟糕”的局面。+ y' |5 Q5 Z' r. j. c) v& e" c9 w
8 V4 [1 n, l7 v: L- A2 U: w
错误一、盲从
3 c% Z; j, B6 y$ C- W0 p如果企业领导者没有清晰的战略发展意图,没有良好的企业价值观,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生意”上,整天盯着销售额、利润,就容易产生“盲从”的学习行为。5 M7 `7 H/ J: _/ O& g' o* I4 A# p
! k9 ?* t0 b% }! Q) i1 j1 b追求短期利益的人,一定具有更强烈的投机动机,他们的学习并不是去深入理解和切实应用,而是“拿来主义”。
: [. t6 t% s6 L' v6 V& {9 m( z; v+ w ~4 c ^
人们蜂拥而至地学习华为的狼性文化、阿里的铁军、谷歌的OKR、联想的复盘、京瓷的阿米巴… …成功的企业都有特别突出的优点,这会产生晕轮效应,让人无法看清整体情况,更看不到背后的运营,但在多数人看来,学习一流企业的做法、听一流专家的讲座,就是成功的捷径。5 }' c1 x* v9 n% Q0 ]
) H2 H4 b7 n& z) w4 G老胡认为,脱离了自己企业实际的学习都是在浪费金钱和时间,那些卓越企业的方法没有一个不是在自己实践中总结锤炼出来的,你如果学习它,就必须了解其背景、用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应用、如何推行、需要哪些条件等等。
& l1 H7 Y, x/ r* Q7 y4 n' r H7 ]) x& R/ ~) J
这两年掀起了OKR的热潮,我们今天先不谈OKR的实施方法,转过头看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学OKR?说白了,就是过去用KPI苦不堪言,每月、每季、每年的制定和评估让员工累的要死,管理者也花费不少精力。突然听说谷歌用的OKR可以让员工自发地针对目标进行策略制定,还不用上级怎么管,就能有效地完成目标,于是就激动了,心中喊着“终于有替代KPI的了”,然后奔向OKR。2 w' N3 K; M6 S$ S$ \9 O& A+ H3 j
. X- o5 O3 U7 {* y- {9 C
可能老胡说得比较直接,但实际情况大多的确如此。$ [: a0 y7 x; L) I" F
- h) `9 e$ f) i9 Z1 j& C8 p+ ]! W
要知道,OKR并不是替代KPI的,并且要求更高,你的员工素养和谷歌是一个水平线吗?团队的敬业度水平是一致的吗?员工针对目标O制定的Key Results,管理者难道不需要进行审核、讨论和优化吗?; {) L# E7 j3 A% u7 L$ b! C# t7 ]
9 U5 ]" c5 z p7 ]; C
往往“趋之若鹜”的原因在于想得太简单,人们不是真的想去学习和学透,而是希望能够“轻易”地找到“万能良药”,不需要费心“把脉”就能解决问题。
$ {$ x2 e; L; q" X& \! `4 E! x7 G6 r: n
更搞笑的莫过于领导者们听多了、看多了,回过头来开始“嫌弃”自己的组织和团队了,这是非常要命的事。8 o$ m1 j1 o6 x# B$ u/ F2 G: q
# J, x+ C1 Y0 Y) z0 @* P/ [
有位公司老板抱怨说:“人家华为的员工都是硕士博士,还没日没夜的奋斗,看看我们公司的员工,本身条件就不怎么样,还整天计较加班,计较奖金,要是能招到华为那样的员工就好了。”
+ g- M% T4 D" }4 @/ X2 T* O) U; E& Y9 L
知道员工们怎么说吗?2 y( P9 L- F! P/ z ?
3 Y/ h, X7 s. X估计这位老板如果知道了会气得吐血,员工们私下里是这样说的:“学华为是没错,他怎么不学华为的员工持股呢?他怎么不学华为的薪酬呢?整天说我们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也不是任正非啊。”, F( j5 B$ r- j" }& r# e8 O
' l5 D- O) z. Z; l% H, l/ G8 ?
看到了吗?这就是盲从的结果,拿来主义做不好企业领导。
6 W6 R# y }0 h; F: A9 j1 \" X0 y0 I% J7 F5 Q( N6 J$ F
错误二、自私
" _3 P5 \) i: r这是众多中小企业老板的主要毛病,自己学习花再多的钱也愿意,给团队成员导入培训或者其他学习资源却“抠”得很。0 \5 f- ^$ Q" b, j+ _5 A2 U0 O
& n, F, n, ]9 k' | @- R8 B1 B' \
有个年营收过亿的家具厂老板,但凡聚会就要吹嘘自己最近报了什么班、学了什么课程。机缘巧合下,老胡在朋友公司见到了这位老板,他正在跟人说最近加入了XXXX三天两夜训练营,非常骄傲地说:“三天两夜花了46万的学费,特别高端,学到很多,很值!” (其实行业内的人都知道这种档次的训练营都是打鸡血的忽悠课,专门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中小企业老板去听课)
( G* }2 B& {" i! [0 b3 _8 w4 \2 e
) l k4 d5 U4 R( m/ P% y8 R老胡问他:“那你的公司给员工培训的费用预算有多少?”
1 M1 B4 H$ a( R7 F7 V# u% B( j
- L* J0 s- y' [他想了想,回答:“没有培训预算,他们就是干活的,不用学太多,按照要求做就好了。”
& q7 s3 E3 Q! c+ c. I2 |& z' V; K6 y: k6 w5 c
谈话没有继续下去了,因为这样的企业老板还称不上领导者,他一方面看不到员工的价值,另一方面也防着员工成长,他认为员工懂得多了,对他的挑战就会多了。* G3 [+ M: ~% W9 J9 R% V% N5 n
; h- D' W) ?5 j, D/ s
最悲哀的在于,他参加的那种数十万元的课,其实什么也学不到,因为没有足够的辨别力。' j3 b; l3 i4 m0 @; Y8 f" W
$ U( `5 ~, w: B2 j8 f1 V自私的企业领导者绝对无法做出伟大的企业。
) ]. O1 j" o; R# Q3 ], k/ \' Y. V, Q2 F& }
老胡看中了一支股票,无论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不错,但为了稳妥起见,还是特意询问了一位恰巧在那个行业的朋友,他非常资深,已经位居某跨国企业中国区主席。与他的谈话,提醒了我投资其实是一门管理功课。( _! c4 F$ |% J4 @) o
2 @7 i" @( R" \* C' t
他说:“这个企业我很熟,是我们的核心合作伙伴,但是我非常纳闷的是,国内这些企业天天喊着降成本、提升质量,把压力都转移到供应商采购上,却忽略很多内部管理的问题,包括人员水平不稳定带来的成本损失、由于培训不到位导致的废品率居高不下等,尤其是根本不关注基层员工的心态和情绪问题,高压力高强度工作,动不动就罚,员工心情不好了,能做到100分的事,很可能就变成80分了,虽然标准上可能没问题,但整个团队就不再追求尽力的效果,不再追求高质量,长此以往导致客户满意度不高,退货率高居不下。这些成本其实远远大于把供应商价格压一个点两个点。”
$ c/ |8 V- ` q) Z9 A: Q) R
) R4 t0 l8 ^6 w' D3 J* i5 |听了他的话,我思考良久,放弃了选择这支股票,也许它还在不断地创造新高,但不愿意在员工身上投资的企业有能走多远、走多高呢?1 o. ?: I% K; I& a$ P6 m2 P
* y: {6 p+ N7 C& K
错误三、随性
0 v' W0 @1 c9 Q& u3 O正是由于学习上的“拿来主义”,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其实是一种带有焦躁情绪的“试用”方式,领导者快速导入一套方法,期待着出现原有问题被立刻解决的奇迹,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立刻就取消,马上再去找找还有什么好方法,有什么卓越企业的做法可以学一学。
& k8 G* y2 |$ D) L
# z. G( j/ { T- h5 T& q7 Y这种方式下,团队被折腾来折腾去,无所适从。其实方法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两点:企业是否适合,以及是否能坚持用好。
5 K3 i8 C% @ J0 y- s4 }0 @$ w' q* C. l
尤其是第二点,但你真的想到要把方法“用好”,而不简单是用起来的时候,第一点“企业是否适合”也会逐步变得可行,因为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优化方法及改变自己的过程,当新的方法引入企业后,方法已经不是原来的方法,企业也不再是原来的企业了。
+ A+ l2 H6 `+ {2 K% ]+ v! g* J4 l1 q$ U/ Z$ E7 B- l; O* l% {
很多领导者崇拜华为,积极学习所有华为用过的方法论,的确在三十年的发展里,华为通过引入国际级咨询公司以及自己的不断创造,产生了很多的方法论和工具,并且在公司里都用得很好。
1 D4 l- i: C! @* k3 }6 E4 c+ m- j" c
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引入,在华为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面铺开应用起来,不是所有人都已开始虚心接纳,潜心学习的。华为的学习之所以能成功,“削足适履”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m5 L/ X/ e7 @8 G) D8 b! N) _
5 Q6 t! {0 ~) {( |
1998年下半年华为公司开始启动财务“四统一”项目,从帐务体系设计到制度、流程、监控、编码的统一,先后进行了现状调研、模板设计、试行、全面实施和推广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脱下“旧鞋”、“削足适履”穿上美国咨询公司“新鞋”的痛苦和折磨,也体会到由此带来的流程优化、效率提高的喜悦。* P& P2 Q% ^: l: |
: F) a" P5 H' ?- N4 J
下面是参与项目员工的回顾:
3 R- T% [0 C! m4 P# q
4 v ^# s9 J! ?6 a“公司要求财经管理部推行“四统一”,参照标准是国外优秀大公司的财务运作。从98年到99年前期,顾问公司一直在帮助我们设计财务最优模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目前已经“穿”了多年、习惯的财务运作方式,自然在我们潜意识中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尤其是在早期讨论顾问提交的最优模板时,总是说三道四,净挑它的刺。8 v P" q* q! m5 t
3 I5 D4 @( Q8 F5 F2 Q9 j! i9 t5 t
第一次听顾问汇报华为的未来帐务体系框架时,对顾问设计的分模块、多专业的帐务体系框架很不以为然,唯一感到他们报告做得比较花哨、汇报水平比较高。事隔一年多,现在才感到分模块、多专业的帐务体系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性。& Q2 K" B4 v; r' x- H4 A
* m0 ?4 ?7 e) Y% Z' w# s8 q对顾问提供的最优模板难以认同的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特别是在推行最优模板中遇到较大阻力时,不愿放弃我们原有财务运作模式和财务观念的表现就更为强烈。2 G/ R+ E% Z5 K2 L, c5 N" l# Y
. V: \0 Y/ N( g+ X* d
从99年开始我们部分实施顾问设计的、不适合我们“尺寸大小”的财务最优模板,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削脚皮”和“塞棉花”。1999年9月我们按照顾问提出的方案,实施取消手工记帐凭证,以提高财务的工作效率,但这突破传统会计习惯。- i+ [2 d2 a( L8 Z- G b" R( I
7 t9 \) W+ ~' I# D# c/ z- A& A
尽管项目组当时已经接受,部分基层主管和员工却不接受,前后为这个问题沟通讨论不下10次,始终不能达成共识,1999年11月项目组在取得财经管理部领导同意下强行推行,1999年12月正式取消手工记帐凭证,现在运作情况良好。”(摘自2000.5.18第104期《华为人》报)
+ P4 E. I' V! s K% s3 D3 l' I e; r1 M" p+ k
恐怕从现在眼光看来,人们很难想象在华为要取消手工记账凭证都经历了那么艰难的过程。如果华为公司没有以未来的眼光来突破现有环境舒服看待问题,没有“削足适履”的精神去改变认知和坚持,就不会有现在的华为。
, ~6 U b7 N1 a9 W: N
. c/ e D+ z; c; n4 P员工不怕领导引入新的方法,不怕变革,就怕“变来变去”,时间和精力浪费了,却还在原地停步,这是多数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意识到的。" Q$ {# b; j, j6 g9 U
- f! Z# N3 O$ y7 Z( Q' l
领导者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组织的学习,避免以上三个问题,才有可能推动团队真正地不断吸收新的能量为己所用,产生向好的负熵力。# @4 Z7 A C8 d G; h; c# e* R
' Y! m+ |7 T6 y% j
最后,老胡还有三点提醒:
# x+ }9 f4 N" c' T3 A7 D( c) _1 B3 Q6 O7 s4 i8 U$ T. T
1. 一定要搞清楚战略再学习,才有根本,不盲乱;
# h$ i ?( f6 A9 i1 Q
x: t" ]1 Q& p6 M, ]# r2. 要学会“改编”技能,拿别人的东西来就能发挥作用的东西太少。4 A; ~& V% v1 p5 K e. M
8 Z* ]2 t; |/ H$ U5 _( L; Y
3. 一定带着你的骨干一起学,“只有老板最聪明”是管理的悲剧,你必须要让团队成长,而不是一个人学得特别多,切勿把聪敏才智和激情仅仅留在老板身上。9 A/ n8 Q$ u$ d6 }
8 c5 P+ C _/ Z. \/ O管理,并不是管理者的专利。
/ L/ [, u8 } k. G% Q
/ U4 ~! O# q! \ S1 G. x" E& L' M带着你身边的人一起学管理,不论是否在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岗位”上,不论是否想成为管理者,都应该学习如何对待目标、团队、工作项目、情绪、沟通等等,管理是让人变得更好的一门课,而非上级对下属的手段。# V2 f, x% ^$ ^. M+ G' Y/ d9 P1 T
8 g* h# U: l% H; X" h4 S% R7 q
每个人都应该学管理,因为它包含了你职场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应对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