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IPD体系的矩阵组织架构。IPD体系的组织框架是典型的矩阵形态的组织框架,相对于金字塔形态的职能型组织而言,矩阵形态的组织中很少讲职位、权力的大小。矩阵组织架构有很多的分解维度,比如产品分解维度、部门分解维度、区域分解维度、还有按事业部分解的维度、按销售平台的分解维度等。这种公司是由N维的矩阵构成的,往往很难说是“手机事业部”老总的权力大,还是“欧洲区域”老总的权力大。各种经理之间是很难说清楚谁权力大谁权力小的。这样的企业里就特别强调流程,因为一件事需要整合太多的资源,只有靠流程去串联,去打破部门墙(也可以说是各种小团队间的墙),最后把整个项目打通,才能最终完成流程,交付结果。比如产品经理就要通过IPD的流程驱动各个部门来完成他所负责的产品。这样的组织倡导以流程驱动代替权力驱动,以流程活动代替行政指令,以计划安排代替主管命令,因此就慢慢地建立了以法制代替人治的组织氛围和文化。 2、IPD流程的层次。企业为什么需要产品开发流程?假如到一家企业里问员工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评审机制,会怎么样?”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如果答案不一样就说明公司的流程不清晰,每个人对评审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反之,如果有清晰的流程,大家的答案就会明确而统一。所以,流程可以整合大家的期望,然后用通用的语言表述出来,规范清晰的流程可以起到统一语言、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增进默契的作用。因此,流程比较清晰的公司,内部协调沟通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 IPD的流程框架可以分成多个层次,如下图,最上层是流程的总地图,是对流程的概要描述。第二层是阶段流程,把流程的每一个阶段展开来细化。第三层是流程中的模板,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整个流程中最丰富的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精髓。图中最下面的子流程部分,严格地说已经不属于IPD流程了,而是各部门和领域的内部子流程,所以,整个产品开发流程的运作,需要各部门的资源和活动来支撑,需要各个子流程交付的工作成果来完成。 IPD中的流程是用图形来表达的,这个跟我们常见的文字形式的流程描述方式不一样。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图形可以更直观、更清晰地表达和描述整个流程。下图是流程图的局部示例,流程图的横向坐标代表时间,图中最左边一列的方框代表流程所涉及的每个角色(如PM就是项目经理),图中中间和右边的矩形框代表具体的活动,旗帜框代表活动所需要的交付件模板。通过这样一幅图表达某个角色在某个阶段要干什么活,这就是图中每个方框描述的活动,大家沟通的时候就拿这幅图来沟通。PDT经理怎么管PDT?就可以拿这个图来看,某个阶段某个人要做某件事,如果没做是为什么?这个活动的交付结果是什么?有没有写出来?产品文档有没有完成?......所以,都是通过流程去管事管人,而不是通过权力去压人。 3、IPD各阶段的输入/输出* N. F! |. ]4 }8 E
IPD流程的阶段分别为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生命周期阶段。各个阶段的输入输出如下图所示。 市场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每个企业都希望新产品能尽快上市,所以,在实际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一旦项目启动就直接进入开发阶段,前期没有很好的市场调研、客户分析及计划制订。在这样的产品开发方式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D- F# ^' P M ^
(1)客户需求把握不准,开发了市场不需要的产品。在产品开发的初期,企业如果没有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准确定位,盲目地“拍脑袋”启动项目,产品上市后就不可能受到客户的青睐,其结果肯定是被市场淘汰。 (2)初始功能定义模糊,后期频繁更改产品设计,影响正常的上市进度。产品的功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出发点,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定义清楚,并且要形成基线。如果没有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的工作,随着开发工作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导致产品开发后期设计规格不断更改。其实,变化的不是客户的需求,而是我们对客户需求的认识。 (3)由于开发前期没有考虑采购、制造等策略,产品设计完成后难以找到合格的供应商,或者很多关键器件的独家供货,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制造策略、工艺在前期没有研究清楚,导致在试产阶段出现工艺问题,影响进度。很多公司的新产品最难产的环节就是试产阶段,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我们总是有时间将产品改了又改,但没有时间将产品一次做好!”谋定而后动,IPD的解决之道不是在试产阶段下功夫,而是把工作做在前头,在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下功夫,让问题不再发生,所以在IPD流程中尤其要重视做事的策略,强调做好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的工作。 IPD概念阶段有两个层面的目标:第一层面是从业务决策上来讲,是要确定策略,比如在市场、制造等各方面确定策略,比如在市场、制造等各方面确定策略,比如开发、制造等方面大的策略是什么?是不是要打开某个特定的市场?第二层次是从产品、技术层面上来讲,是确定市场需求,需求清晰后探索可选方案,形成产品概念。所以概念阶段要定义策略和粗略计划,定义大的里程碑,PDT要提出全面的策略建议给IPMT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阶段是“定策略”,计划阶段是“定计划”。概念阶段的CDCP评审,主要是对市场机会、客户需求、财务风险、收益等策略进行权衡,IPMT有权决定该项目是继续进行还是取消,或者变更项目目标。在计划阶段的PDCP评审,主要是对投入产出、产品规格的竞争优势、产品开发方案等方面进行权衡,IPMT再次决定该项目是继续进行还是取消,或者变更项目目标。这样,在概念和计划阶段,主要目的是确保所做的项目是有市场需求的、有差异化优势的、可量产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有投资收益的产品,是在“做正确的事”。从而可以及早地发现风险,规避风险,避免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浪费。 而在开发阶段,更多是关注如何根据流程按进度进行产品开发,要求“正确地做事”。开发阶段没有DCP评审活动,所以不必关注是否是“正确的事”,因为在前面的概念和计划阶段已经明确了。因此,在概念和计划阶段,是在保证“做正确的事”,而在开发、试产和发布阶段,更多是关注“正确地做事”。 从开发阶段到试产验证阶段的过程中,除了几个技术评审外基本上是一路绿灯,没有任何DCP的评审。所以,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这两个阶段做好了,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做的工作才有意义;如果概念和计划这两个阶段判断失误,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无用功。 因此,在概念阶段,要做到: (1)业务层面:为开发后期的量产、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制定市场、采购、制造、售后等策略。 (2)产品和技术层面:研究客户,分析市场需求,确定产品概念。 在计划阶段,要做到: (1)业务层面:根据概念阶段的策略制订计划,包括市场、采购、制造和售后计划等。 (2)产品和技术层面: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规格,确定产品系统实现的主要框架,从而确定开发资源需求、进度计划、投入产出等。 ADCP是对产品是否可以上量发布的评审,这时产品开发工作基本已经结束。流程在后半段强调对于产品发布、产品退市等工作的管理,这也是很多公司容易忽视的。产品发布、产品退市工作都涉及研发、市场和销售、供应链、客户服务等多个部门,因此将这些工作用产品开发流程、跨部门的PDT(LMT)团队等方式来操作和管理,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这也是IPD体系的创新之处。 g" g, c, g/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