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射频PCB设计中的丝印设计$ v6 b- g' _. B6 h! c0 O$ E
1.1 器件封装丝印6 c: e4 Y! e& \
1.1.1 器件封装丝印线不得穿越器件焊盘和其他焊接区域,且间距焊盘必须大于20mil。
2 }* p/ ^7 W( h# X5 n$ g1.1.2 对于有方向性规定的器件,丝印标志必须表明其方向。
& e' s6 @' [) b o5 A1.1.3 对于集成器件封装,须表明引脚序号和计数方向。9 K, g8 K9 m3 N! l
1.2 项目代号丝印- R% o$ r& C8 a( I
1.2.1 项目代号丝印字符的大小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以辨认清晰为原则。+ C" I' B8 c, w% B0 D6 P: N
1.2.2 字符丝印的位置必须靠近归属元素,但不能和封装丝印和焊盘重叠。
' q2 [6 G' J9 T3 t/ d9 d1.2.3 字符丝印的方向性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_& {5 L1 Z, w0 K8 ?
1.3 说明、注释丝印 对于说明、注释的丝印大小依据4.2.1条规定,放置位置不得覆盖其+ m0 z/ a2 c: z( @9 P2 c
他元素的丝印、焊盘、项目代号。
( a$ Y' Q+ E, n F4 w1.4 丝印线参数设计
: T1 g5 D# X' ?2 ?: E1.4.1 所有丝印标志必须设置在丝印层上。
! }$ c7 a2 _2 a( t) C1.4.2 丝印线宽度设置必须大于8mil。) L, C% ^; H6 r5 |
5 n/ L$ j o' k" |7 L
2 射频PCB设计中焊盘和过孔设计: }9 [" ^/ K, x- s! a
2.1 SMT焊盘和过孔间距设置 射频PCB设计中,SMT焊盘和过孔的间距不得小于' x9 o& ^- ~3 \' D: {- ]/ L
10mil,SMT焊盘接地过孔和焊盘的间距不得大于10mil。9 j1 ^" I J- g( B, ?8 x1 b
2.2 SMT焊盘和过孔。 SMT焊盘之间不得重叠、覆盖,和过孔之间也不得重叠和覆盖。
/ S" O4 B3 x _# T1 ?2.3 射频板接地过孔的设计要求
# ]% V6 c M7 B1 p( D( o8 y2.3.1 射频板接地过孔的设计应当遵循不分割电源和接地平面的基本规则。5 }: O/ B4 z' d- c8 n* E$ j3 c
2.3.2 射频板设计中,要尽量减少过孔类型的数量,整板过孔种类不得超过6类。
7 _6 p# D; c) T( U) H6 z# U# p
) j0 c4 ~" x3 l3 射频PCB覆铜规则7 y* n- Z) [7 d w, s% s
3.1 自由灌水(flood)) V) Y9 |$ P5 s, d6 q* V) K8 ?
3.1.1 大面积覆铜首要规则要保证设计平面的封闭性要求。
- ]( R' n3 C) A$ a9 P E- O3.1.2 自由灌水覆铜要保证封闭线的光滑性,避免尖角和毛刺的产生。; X6 i3 c; H! s t
3.1.3 在微带板上进行自由灌水时,要注意对微带线信号的平衡性要求,以及敏感信号的
. J9 v- P5 m' U5 }/ E# C隔离区间设置。0 \& M( N I) l& X- A9 L; v
3.1.4 在其他功能的设计中,自由灌水时要注意遵循国际安全规范原则,达到耐压测试要
0 r- i, ^9 f1 F3 G! E" w, h$ R+ ], h求和静电要求。测试条件按照系统特点确定。2 g# |6 T1 Q9 E( U& _8 Y
3.2 定向填充(fill)
/ v! O: r. o1 ~1 z3 G" c3.2.1 定向填充也要遵循6.1.1~6.1.4的要求。
; L4 O2 p% ]8 L' G* P& X! Y3.2.2 对于射频板,不允许将填充区设计为网格和开窗形式,实现全平面填充。
2 Y- I* h6 ~/ I8 p) x3.2.3 定向填充要和一定的网络联系,避免设计中造成短路和其他设计错误。
/ Y% m# o A& F" d3.2.4 振荡# J6 z+ Q8 S. L/ h0 o% g0 k* g
器和其他特殊器件下面的填充区要注意阻焊的设置,以及大小的设计。3 e( f5 d8 J% ~8 `! M6 I* n/ n
3.3 孤岛处理
3 U+ f' o) C& ]9 C% O Z1 b3.3.1 在射频PCB设计中,对于孤岛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配置,在其他设计中可以不作
7 t: [5 a* X, i6 y1 y: z3 ^: S为考虑的因素。
8 _* F/ I. S% z3.3.2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对印制板进行添加孤岛,达到电磁兼容设计的要求。1 ]: T; z2 ]- [: ^3 V l/ S
: Z! Z' l( s5 ~. E7 d% t
4 阻焊设计和处理2 p8 u" F, }& }9 C& V1 }+ E, E+ ~( a
4.1 阻焊层设置
) d) u1 b( r4 j, F+ ~, s# W5 |# D4.1.1 由于射频板有时不做阻焊,需要在文件中设计相应参数,不同层面对应不同的阻焊6 _# z7 ~2 V# ]! F5 q% n
层。# Y" v# U8 L( Z* x0 k
4.1.2 对于微带线板,要设计阻焊层相应的特殊要求。
) I" y1 S* |( _6 U" E/ S6 X. _ Q4.2 阻焊开窗设计 阻焊开窗要和相应的开窗要求完全一致,对于屏蔽接地的阻焊开窗,
* t, Q" u8 i$ E- l要保证接地良好。: R* S1 z4 \/ g; B
4.3 微带板阻焊设计要求
" k( g7 I% w: ~8 z% [4.3.1 对于大批量生产加工要求的印制板,必须考虑单板加工工艺要求的需要,设计带阻
4 j- W6 y% V) x+ n+ L6 V* g焊的射频板。
$ m4 O2 H5 f' A0 Q; @# m4.3.2 微带板批量加工时,必须将底层设计为不带阻焊。
; z6 F, u+ ?* H7 q! a; p4.3.3 如果工艺要求能够达到一定水平,可以采用可剥离阻焊膜工艺加工。2 R' L5 \( W& ]9 R
& M) y) ^0 O# Y7 E7 X3 }, I& N
5 射频PCB设计开槽和挖空设计
( w" [" ~* ^" `0 X5.1 层分布参数设置
" O8 C* @" @9 d, [* j9 j0 k/ b! D5.1.1 开槽和挖空设计必须设计在钻孔层中,保证加工的正确性。* J8 D1 o8 [9 B
5.1.2 开槽和挖空线宽参数设计不得大于10mil。
: b- C) V" x0 J' _9 K5.1.3 对于开槽和挖空设计,必须在设计中标注精确的加工尺寸,以及精度要求。
. F% H9 _' R- U' k5.2 开槽参数设置5.2.1 开槽不得分割电源和地平面。
# N7 V9 y h/ v/ G% i1 b5.2.2 开槽要考虑整板装配工艺的要求,以及印制板强度要求。
5 A1 Z5 g9 S$ i$ \5.2.3 电气性开槽要满足国际安全规范的要求。
6 d( w1 R \( e4 C8 v. ~3 S! u2 i5.2.4 射频板PCB设计开槽长度不得等于
. C2 S0 V; ]. O, t" H5.3 挖空参数设置和布线间距7 T6 G7 ]& x/ r. f, p/ f( i% \& }: j
5.3.1 挖空边框必须和信号线、覆铜的间距不得小于20mil。
$ Q3 I; a2 {. T" A' W+ X3 I5.3.2 挖空边框和焊盘、过孔、元件的间距不得小于40mil。
% u# V5 A5 {$ {) q( z1 V9 \5 Q( \" j) v6 k9 S9 E
6 射频PCB板厚度设置3 N+ h5 ]3 j9 Z* M
6.1 微带板板厚度设置
% E, D J5 l. l: r! ]8 v+ s+ [6.1.1 射频板设计中,对于双面板结构的微带板厚度要求,不得大于1.0mm。
. r# i8 j6 X7 \ w1 g, [# |6.1.2 对采用多层结构的微带板,地平面层和微带线布线层厚度不得大于0.5mm。
& D; u/ T/ M- n& f. F3 |6.1.3 对于单面实现全平面接地的射频板,推荐使用0.4mm的板厚度。
* s! w) x& o4 ^: _/ U6.2 控制板板厚度设置 对于控制板厚度请参考公司标准, n% Q1 t) Z2 z6 O9 r, `
' s: y- a9 Z% G6 E7 射频PCB层堆叠
# G6 q, V# d; K7.1 射频微带板堆叠9 q( C( u$ c6 |" ]
7.1.1 双面结构的微带板堆叠结构采用TOP层进行信号布线,BOTTOM层采用全平面% l+ z- Y, \9 e# r# {! y
地。
7 X# _1 f4 e7 H7.1.2 四层结构的微带板堆叠结构应该以下方式:微带线信号层、地平面层、电源层、地
% Z& E- h2 g# L5 ~3 D平面层。
/ ^( u1 k3 q' u+ u7.2 射频多层板堆叠 除微带板底层需全平面接地之外的其他射频板,可采用通用层堆叠
" s) @* W2 J9 z7 K$ C; q技术。
3 P3 k/ d+ t$ h4 z: _+ n4 c2 ?, J0 X9 ]7 p! X& n# o9 j+ R( v
8 射频PCB布局设计; x2 c" h% X& v; H# g+ ^. T1 \0 c: T
8.1 射频板基本布局
: n6 m# s, `: d9 T8.1.1 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要隔开布局。7 X& ~% R$ _+ I0 q7 A! P
8.1.2 高电压工作区域和低工作电压区域要分开排布。% {0 T$ h6 J: K3 @# C }: Y5 J
8.1.3 高频和低频电路要隔离布局。, B; X/ ^' \ |
8.1.4 直流和交流区域要用明显的分割区域。
* Q7 v0 E3 D5 Z! I8.2 射频板特殊布局, X# H- V' N' j' k$ h
8.2.1 对于射频PCB布局,RF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要隔离分布,可以采用直线型和U型
1 h6 H# q1 l8 W结构。
3 m; M& x7 S. p; @! t: u6 ^& T4 x8.2.2 高功率RF发射电路要远离低功率RF接收电路。
" x/ A2 ]' [& ` U' c6 C8.2.3 要保证高功率区域至少有一块接地覆铜,且不要放置过孔。
( D3 [0 a- D7 x/ M) M. g8.2.4 敏感信号和其他信号的隔离要按照一定电路功能原则进行分布。
! A1 n+ l- t4 ~) H6 x8.2.5 高速数字信号和RF信号以及敏感信号要隔离分布。" A; ?" b; q( X0 \9 O# V
8.2.6 TTL电路和微带线电路应保持一定距离。/ l$ T$ p1 [7 i8 b
8.2.7 TTL电路和地平面、电源平面应保持一定间距。$ n, L9 ~( y" M* e
8.2.8 关键信号的长距离传输对信号的延时造成的影响,确定高速器件的分布和位置。
6 D7 u+ f1 Z1 g- c8.2.9 整板上热效应的合理分布和重量受力的均衡性。+ g) U' c- Z1 G9 b
8.2.10 要充分考虑整板上的信号可测试性和可调试性。' r" A6 c, }' @5 K& G4 d$ B7 b( \
4 o- s1 _ _) ~
9 射频PCB设计布线工艺, V9 U3 \* h# s
9.1 微带线布线1 z' F* |7 F5 U3 i( M
9.1.1 严格限制信号线上过孔的数量,减少信号线变换层次的数量。
d: l' M' Y' U- d# n! T6 U k9.1.2 严格控制信号线拐角数量、角度和拐角线宽。
M8 ?7 K- F0 g* P, r' E- q9.1.3 微带线应尽可能的短。
+ z* O$ i! w& x0 ~9.1.4 微带线和其他信号线之间应保持平衡间距设置。
, m( m5 F% {' W/ B; {0 g9.1.5 微带线要注意对其他信号线的串扰和耦合。
, f/ W6 ?" U. z6 c* e9.1.6 微带线布线层要保持传输介质的稳定性,避免传输效率的降低。+ ]/ f( j6 F0 M [- {- O% ^, `
9.1.7 微带线建议布线在TOP层。
" m8 @. f$ J; Q/ {3 ]( S9.1.8 微带线布线时,要保持自由回路的封闭性,以及地平面的区域划分。" ?! B3 \/ I8 n6 ~
9.1.9 使用耦合微带线时,要考虑耦合器对其他信号的串扰和辐射干扰。
0 T& L6 W; K+ V5 x9.2 带状线布线
+ K+ |( W% L4 U2 W, K9.2.1 射频板PCB设计中带状线一般分布在内层,要结合传输线理论,注意带状线的传6 P' R* ~5 a; h9 ?) e9 L6 g
输条件和阻抗匹配。
9 e |" U# q4 F$ O2 g: `3 D$ a9.2.2 带状线布线要注意满足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
# N" m3 F A- z& U6 R- ?9.2.3 带状线布线时,不得穿越相邻层面两次。& ^! S* b; i9 a% \* J
9.2.4 带状线走线时,要注意不得分割其高频回路和自由穿越区。7 x2 l! y: K9 E: L
9.2.5 相邻带状线方向上,要遵循带状线平衡原则。% z6 c$ v, d( d
9.2.6 带状线上的终端负载必须匹配。5 U) A$ d# u% J; _7 W( d" B1 d: r& n' C7 C
9.2.7 带状线驱动的终端负载最好是单一负载。
, W; L0 Z* L O6 {! D) ]0 {9.2.8 如果带状线要驱动两个以上的负载,必须保持负载的平衡间距。0 l( \: j; ^3 |1 _
9.2.9 在耦合带状线结构中,要保持和其他敏感信号的隔离区间,保证整板EMI。
* J$ w2 Z" l4 B+ s5 F9.3 控制线、地线、电源线以及其他布线
- {* k4 A$ u3 \; P8 H1 a9.3.1 走线应尽可能短,在拐角处应避免尖锐内角。
& L% o q$ \2 _' t) d- G9.3.2 用于元器件电源、地引脚的连线和电容器的连线应适当加宽,并尽可能短。# J; U! X, z% O: P* N: S% a$ j" L
9.3.3 导线最小间距应满足串扰抑制的要求。# d( W' ^ w, \1 B" y
9.3.4 同一条信号线尽可能减少过孔数量,建议过孔数量不超过3个。
$ s2 }5 [1 S$ w& g, ]/ y1 G& I! D: L9.3.5 两个信号源之间的信号线最长连线小于2000mil。( L8 T& O d4 w! d/ P( _* t
9.3.6 同一PCB上的印制线应该尽量减少线宽的数量,达到整体平衡的要求。4 m& O8 O, y7 z2 `7 N' M q
9.3.7 对于终端阻抗有严格要求的信号走线,要合理走线。
( [; T/ n% E; }% P$ H9.3.8 敏感信号要远离高频区域和时钟信号线。; M3 Q% F7 O' Y* v; D J* V( V9 ^
9.3.9 时钟信号线要根据元件特性,决定是否设置延时设计。
% `7 t5 p7 u$ q. R9.3.10 微分信号线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紧密耦合设计。# s) C& _& ~) I" q- ~5 w5 a
9.3.11 针对不同供电电路,要注意信号布线不得穿越其他电源区域。 f( _3 a1 T' W! G3 F1 h
1 T5 S J. M* `1 @, X; |
10 射频PCB电源分布工艺
5 M0 _9 L3 N3 ~) M. ?( f+ E0 |/ q10.1 单一电源分布设计) |, h. ^+ X+ F! m
10.1.1 分布电源设计
5 p4 D4 U* y, T% q* L$ I4 U1 X) ~ \10.1.1.1 针对不同的功能电路,单电源供电采用不同的方式,放射性布线和递推布线。
' v1 r1 ?' ]( z+ w2 R" X10.1.1.2 射频PCB电路设计中,单电源供电必须采用噪声抑制电路进行EMI控制。0 @2 N2 L: ~0 B# ?+ ^! x% n8 g
10.1.1.3 对射频高功放电路供电,要采用共模和差模噪声抑制。
8 B6 X+ E0 j! D! s10.1.2 电源平面设计' Y7 C% A" u* G9 h& N
10.1.2.1 对射频板采用电源平面设计,要注意隔离不同频段电路的隔离。
4 k* V! {' u( v% I( u10.1.2.2 电源平面一般在射频板中,应用在多层板设计时使用。+ X; E4 _$ c k+ I
10.1.2.3 使用电源平面设计,要避免产生高频环路和电源噪声。
2 h! k3 c% V: b @( \- v- f$ K10.1.3 电源噪声设计
! P2 _3 s0 B' y- }# f: F10.1.3.1 合理的选择旁路电容是消除电源噪声的有效途径。4 }% c& d! u0 ]
10.1.3.2 合理布置电源分布结构,能有效减小噪声耦合。
* ^" ?2 `- |' ]$ G% ^3 H6 M5 A7 c10.1.3.3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滤波电容进行配置和走线,可以减小电源噪声的蔓延。 s, Q4 N: D! S
10.1.3.4 电源网络应尽量和微带线、带状线以及高频时钟信号线保持一定距离。; m/ o7 \1 x- `) B2 A& f* b
10.1.3.5 合理分布连接器接口上的电源分布结构,减小电源回路面积和连接阻抗。# t, o3 W' j* W# e5 Z& F
10.1.4 电源和地平面设计使用规则$ e: S+ s, u" H# A) l0 l$ H4 h" L
10.1.4.1 射频板电源设计尤其要注意和地平面的配合,尽量使用紧密配合。; O! T3 ~% _/ P" Z
10.1.4.2 电源输入源和接地汇结点要尽量接近布线。
; Y$ |) A! p1 \4 J/ I5 B {; H10.2 多电源分布设计: r* K1 V4 }) M
10.2.1 多电源分布技术% |( k6 w* t7 P$ Y
10.2.1.1 不同的电源占用不同的印制板区域。
0 ^8 C7 b* @# t7 }8 s# l8 g10.2.1.2 各个电源应该拥有各自的独立回路,并保证回路面积最小。5 o8 M9 W# T* x8 a% v( T8 v
10.2.1.3 多电源设计中,不同的电源之间要有明显的隔离区间和界限。$ H. n( a% ]9 J) ]8 l
10.2.1.4 多电源分布时,考虑电路的实际情况,不同的电源占用不同的层面,但和相应的地平面回路要保持最紧密的配合关系。
2 j4 w3 f* _" K8 v6 W10.2.1.5 多电源分布设计中,要避免不同电源区域的信号线穿越其他电源回路和分布7 m% E" R, k( a+ @3 I
区。
/ g" k5 d& T+ m. H10.2.1.6 使用连接器接入和输出多电源的设计中,要保证不同电源回路之间的分布,不
3 z8 }) j! G9 K; `6 }得将不同频段的噪声耦合到其他电源回路中。6 a- Q7 s# I1 x7 c8 S b/ d. D
10.2.1.7 多电源设计中要保证不同电源的安全间距,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
, t% [: {* v9 G10.2.2 大电流电源设计% c# c2 c9 |/ X" U( p
10.2.2.1 射频板上的大电流设计必须考虑容量限制,功放电路的电源线必须保证足够的
2 s! l: u: A, f( R宽度要求。5 O" Z+ M4 i6 Y! t) w0 A
10.2.2.2 大电流布线必须考虑整板的热效应和材料的受热影响。
4 X* f8 u1 z+ N. m10.2.2.3 对于实施大平面设计的大电流回路,要保证电源会结点的安全裕量。
. o5 G/ q0 a/ q, G10.2.2.4 大电流线路必须和其他电源回路保持一定间隔区域。
; Y& s, n2 A9 Q& `$ q: w, k) h: ]10.2.3 多电源和地平面设计原则
! b( t4 {2 q# w) [/ \- q' M: Z% n2 a10.2.3.1 射频板多电源设计必须保证相应电源和其地平面的平衡布局。
( l, Y* ~2 K! k1 O10.2.3.2 不同电源平面必须和其地回路紧密耦合,保持环路面积最小。& i% m3 h j. g: ?
10.2.3.3 对于多电源设计的连接器电流汇结点应该保证汇结回路面积最小。9 h6 N* h" x" U, X+ a1 c' _
10.3 电源平面的设计原则
1 p# t0 a0 R; P L. ~) D10.3.1 电源平面的分布原则要保证和地平面的良好耦合,保持电源的平衡特性。. |6 C! ~0 x6 C# o. y! a0 S3 }/ t9 G6 G
10.3.2 射频电路中,对于微带板,一般不单独设置多个电源平面,尽可能的将电源设计) l- O( b* m1 g: D9 d
在电路功能区中。
7 F" B4 C% b: Q4 v) p6 u10.3.3 射频系统中的多层高速电路板,一般要求电源平面要和所有的信号层保持等间距
9 F6 O( U$ X8 `8 [" n2 m1 [- ] F设计,保持信号的完整性要求。
. x( e6 \4 z" R0 n9 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