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法则一:选择正确的网格 - 设置并始终使用能够匹配最多元件的网格间距。虽然多重网格看似效用显著,但工程师若在PCB布局设计初期能够多思考一些,便能够避免间隔设置时遇到难题并可最大限度地应用电路板。由于许多器件都采用多种封装尺寸,工程师应使用最利于自身设计的产品。此外,多边形对于电路板敷铜至关重要,多重网格电路板在进行多边形敷铜时一般会产生多边形填充偏差,虽然不如基于单个网格那么标准,但却可提供超越所需的电路板使用寿命。3 _( k7 t; L. Y+ s j( S" c% e9 ^) O- i$ E) I4 z. X
1 U2 F' O* |! d! f; K7 V2 g9 n4 b
; K8 e N( n5 C8 T7 b% }- I! G1 a/ K ]: f5 M- h6 E# I
法则二:保持路径最短最直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寻常,但应在每个阶段,即便意味着要改动电路板布局以优化布线长度,都应时刻牢记。这一点还尤其适用于系统性能总是部分受限于阻抗及寄生效应的模拟及高速数字电路。
5 e, t0 B* w# Q; I; N# x& K
! L3 ]& Z7 q, `8 ~1 @& q7 H; X+ I! q7 d: P0 J3 _% U8 p" D3 |, i- M, @
法则三:尽可能利用电源层管理电源线和地线的分布。电源层敷铜对大多数PCB设计软件来说是较快也较简单的一种选择。通过将大量导线进行共用连接,可保证提供最高效率且具最小阻抗或压降的电流,同时提供充足的接地回流路径。 可能的话,还可在电路板同一区域内运行多条供电线路,确认接地层是否覆盖了PCB某一层的大部分层面,这样有利于相邻层上运行线路之间的相互作用。/ {& h) z$ _7 I6 C* f! C+ {2 R! E: n, V5 T8 I& ?7 D; F) k7 L! ]
; g5 B0 k# W9 [$ y/ H! e6 p
4 p& w5 U, r% D8 g8 \法则四: 将相关元件与所需的测试点一起进行分组。例如:将OpAmp运算放大器所需的分立元件放置在离器件较近的部位以便旁路电容及电阻能够与其同地协作,从而帮助优化法则二中提及的布线长度,同时还使测试及故障检测变得更加简便。
+ u# ^! E2 x3 \6 V* D%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