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yuxuan51 于 2012-4-28 14:33 编辑
7 a9 f& P$ j% U' X- t0 I2 vXuxingfu 发表于 2012-4-28 12:26 v3 m* d# o* m/ Q! l( f3 Y
楼上问的好!居然用专业的工具向不专业的工具去靠近....意义何在?
+ |9 I; R, d, K h% `- W3 V
) E! U8 e3 I6 u$ npolar si9000采用的是边界元法BEM,( ...
1 a+ U/ p8 E8 F! \0 b+ U, E, ?, [0 U* X8 [9 s3 ^- p; J
首先数值算法上的差别肯定存在的,在结构均匀的传输线上可能结果不会差太多' a, |2 }9 g6 K8 F, f
; S9 ~5 z; P, Q: ^5 `0 V: e0 b( E
我一开始的本意倒不是指的数值算法方面的。阻抗本身是物理结构与信号频带的一个共同作用结果,polar在计算阻抗的时候是基于理想的情况或者是某一特定情况,要是为理想情况的话则它的阻抗是在假设信号接近于无穷大的带宽得出来的。而HFSS在扫频频带时一般总有一个Fmax,也就是说得出的S参数是基于一个截止频率的,是有限带宽的,显然HFSS基于S11参数计算的特性阻抗值是针对于你的扫频宽度来说的,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特性阻抗最好在加上一条定语,即在某个信号上升时间下的特性阻抗+ k( W" ^* w( M
+ C% {/ {3 r1 u
“验证仿真结果的手段只能是测试测量”,我还是蛮认同这句话的,不过仿真主要基于理论计算,很多条件和实际情况都是不太一样,所以得出的对比结果会经常让人郁闷的{:soso_e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