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3-5-15 15:25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布局要求: m# m1 C* }$ K4 ~- U
(1)地址线布局需使⽤Fly-by的拓扑结构,不可使⽤T型,拓扑到管脚的长度尽量短,长度在150l左右. o7 A' J" g' B7 j; C4 W6 i: d
(2)VTT上拉放置在相应⽹络的末端,即靠近最后⼀个DDR4颗粒的位置放置;注意VTT上拉电阻到DDR4颗粒的⾛线越短越好,⾛线长度⼩于500mil;每个VTT上拉电阻对应放置⼀个VTT的滤波(最多两个电阻共⽤⼀个电容)
! v) L/ ~7 `! h. L$ F7 g' u- Q. |(3)端和DDR4颗粒端,每个引脚对应⼀个滤波电容,滤波电容尽可能靠近引脚放置。线短⽽粗,回路尽量短;CPU和颗粒周边均匀摆放⼀些储能电容,DDR4颗粒每⽚⾄少有⼀个储能电容。) v0 I; Z2 _/ E( r
阻抗控制+ g1 {3 Q$ r* d
(1)单端线:50ohm3 o. P3 F( L6 P8 s; }
(2)差分线:100ohm- R: R' J3 \+ z2 i6 c2 A( O
带状线和平⾯
. H- L f% Q. F* D) t(1)除了从焊盘到过孔之间的短线外,所有的⾛线都必须⾛带状线,即⾛线/ \* j# X u& t0 A
(2)所有的内层⾛线都要求夹在两个参考平⾯之间,即相邻层不要有信号层,这样可以避免串扰和跨分割⾛线,⾛线到平⾯的边缘必须保持4mil以上的间距;: z& G0 n% x0 k5 |4 v) i# r( C0 R
(3)数据线参考平⾯优先两边都是GND,接受⼀边地,⼀边⾃⾝电源,但是到GND平⾯的距离要⽐到电源平⾯的距离要近;对于地址线,控制信号,CLK来说,参考⾯⾸选GND和VDD,也可以选GND和GND。3 ?( o6 e. O1 n0 q% I# L
容性负载补偿
% `4 d2 ^+ ]6 i, W1 u" I9 m% Hflyby拓扑要求stub⾛线很短,当stub⾛线相对于信号边沿变化率很短时,stub⽀线和负载呈容性。负载引⼊的电容,实际被分摊到了⾛线上,所以造成⾛线的单位电容增加,从⽽降低了⾛线的有效阻抗。所以在设计中,我们应该将负载部分的⾛线设计为较⾼阻抗,最直接有效的⽅式就是减⼩⽀线线宽。经过负载电容的平均后,负载部分的⾛线才会和主线阻抗保持⼀致,从⽽达到阻抗连续,降低反射的效果。, [/ T. }/ A) B$ u, i5 o
PCB叠层设计
% {; C8 O; I0 [9 d N6 \' J(1)所有的DQ线必须同组同层。
8 M4 D6 _8 t M. ](2)地址线是否同层不做要求。
, e3 @9 }, S6 Y(3)为了减少过孔产⽣的Stub,强烈建议在同⼀层中优先布DQ, DQS,CLK等信号。如果所有的BGA都在top层,data线尽量的靠近bottom层⾛,⽽地址,控制线则可以靠近top层⾛;当BGA在top层时,越靠近bottom层,过孔产⽣的stub越短,信号质量越好。" @ ]; z! K& r( \5 O
⾛线线宽和线间距
& S5 V" O' c9 J2 e4 p1 A5 h9 A) Z(1)线宽和线间距必须满⾜阻抗控制,即单端线50ohm,差分线100ohm。ZQ属于模拟信号,布线尽可能短,并且阻抗越低越好,所以尽可能的把线⾛宽⼀点,建议3倍50ohm阻抗控制的线宽;1 {- F! f0 J! l% e
(2)DQ和DBI数据线,组内要求满⾜3W间距,与其他组外信号之间保持⾄少4W;
% d& |+ @9 Y+ A8 n; P" L8 F) I5 t(3)DQS和CLK距离其他信号间距做到5W以上;
( k# [3 i/ ?) ?3 ](4)在过孔⽐较密集的BGA区域,同组内的数据线,地址线的间距可以缩⼩到2W,但是要求这样的⾛线尽可能的短,并且尽可能的⾛直线;
# O$ ^) Q6 _5 f0 `: \# X; A(5)如果空间允许,所有的信号线⾛线之间的间距尽可能的保证均匀美观;
& N8 v) ?% q7 c) p+ Z* d3 w8 k+ N(6)内存信号与其他⾮内存信号之间应该保证4倍的介质层⾼的距离。
# t% r# l/ Y2 r等长要求
; X+ h; {/ A/ P1 \; r% @% M(1)数据⾛线尽量短,不要超过2000mil,分组做等长,组内等长参考DQS误差范围控制在+/-5mil;
3 `) E- j. P: R" {& y(2)地址线、控制线、线作为⼀组等长,组内等长参考CLK误差范围控制在+/-10mil;0 @: j3 J5 K5 X, m+ S- q3 B
(3)DQS、时钟差分线对内误差范围控制在+/-2mil;8 G2 J/ C; _' ?8 i) g2 |4 i( K, H
(4)RESET和ALERT不需要做等长控制
. ~: }4 t, d2 M |1 v' k(5)信号实际长度应当包括零件管脚的长度,尽量取得零件管脚长度,并导⼊软件中;
7 c3 h( h0 A+ h! O9 k1 A6 ?(6)因有些IC内核设计⽐较特别,按新品设计指导书或说明按参考板做,特别是,的芯⽚,请特别留意芯⽚⼿册要求;
! N. F) z/ F/ L* Y0 Y+ Q+ D: |电源处理
) b+ N0 _: E& G j" g% ^! `5 w1 r(1)VDD(1.2V)电源是DDR3的核⼼电源,其引脚分布⽐较散,且相对会⽐较⼤,需要在电源平⾯分配⼀个区域给VDD(1.2V);VDD的容差要求是5%,详细在JEDEC⾥有叙述。通过电源层的平⾯电容和专⽤的⼀定数量的去耦电容,可以做到电源完整性。
: E7 }# [" w8 T(2)VTT(0.6V)电源,它不仅有严格的容差性,⽽且还有很⼤的瞬间电流;可以通过增加去耦电容来实现它的⽬标阻抗;由于VTT是集中在上拉电阻处,不是很分散,且对电流有⼀定的要求,在处理VTT电源时,⼀般是在元件⾯同层通过铺铜直接连接,铜⽪要有⼀定宽度(120mil)。- ~8 { ^$ f' W, f
(3)VREF(0.6V)VREF要求更加严格的容差性,但是它承载的电流⽐较⼩。它不需要⾮常宽的⾛线,且通过⼀两个去耦电容就可以达到⽬标阻抗的要求。因其相对⽐较独⽴,电流也不⼤,布线处理时建议⽤与器件同层的铜⽪或⾛线直接连接,⽆须再电源平⾯层为其分配电源。注意铺铜或⾛线时,要先经过电容再接到芯⽚的电源引脚,不要从分压电阻那⾥直接接到芯⽚的电源引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