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201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仿真讨论] 各階段的SI仿真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 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各階段的SI仿真的重要性.
9 G& j; i; P1 }: l7 I2 B
& @8 ]8 U4 ^- K, M8 W0 QSI仿真一般被分為兩大階段, 大家耳熟能詳的
. E! k2 q% t$ F( e! O. _1) Pre-simulation (circuit simulator)
+ {+ t( O* S, A- H2) Post-simulation (2.5D, 3D simulator)
+ `. ?! e$ c: c- d9 }" Y8 l
% I  o/ h  Z1 p" u- A; r9 }( n至於各個仿真階段的定義及作用小弟在此就不多作贅述." }9 Q* G/ G! w4 E; t
" z; g( Z' T6 L0 S  L, E
最近, 有些開發商開始議論Pre仿真的實用性. 認為Pre仿真不能完全反映電路板的實況.
/ N( c) N6 R$ f8 Z0 E以DDR3拓譜為例, 即使在Pre仿真階段進行parameter sweep後所總結成的layout design guide, 在很多實際layout情況下是無法被採用的.
6 s9 P+ c- L8 b而且DDR3,PCIe等高速inteRFace是屬於相當成熟的技術, 不論採用什麼樣的拓譜也無需從新仿真.
$ F7 G9 G6 ?) p# d1 n3 d* N- g5 S$ ^
基於上述原因,一些開發商放棄Pre仿真而改用另一種更接近實際情況的Simulation, 稱為Interactive Simulation. 即使用2.5D Simulator來仿真worst-case,從而產生layout design guideline. 最後再run一次總的Post仿真(全程不涉及circuit simulation)
9 E6 s/ s6 [4 w4 G2 z! g9 N% J純屬小弟的愚見,照這樣的情況而言,ANSYS Designer,Agilent ADS等擁有circuit simulator的仿真軟件不就慘了??!/ p; _0 Z& Q5 ~7 j0 G' i; r) ]
我總覺得Pre仿真circuit simulation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才疏學淺無法說出一個所以然...% d: P& B4 R- k1 e* a/ K0 w! a- ]- Y" K8 r
4 i' W: V  u! `9 S- r
各位大俠對此有何高見還望不吝賜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4-4-2 20:4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系统设计中负责把关决策的,会同时重视前仿和后仿,前期投入精力也会比较大。8 O! L/ r. T) J3 R6 c2 J% [8 H
负责软件操作的工程师,后仿真工作量可能较大,负责决策的人会追着要结果的。
8 w- V1 W+ G; w* o怎么布线、走哪一层、怎么走、怎么做阻抗优化,电源GND平面怎么安排、去耦电容放多少、磁珠滤波器怎么设计。。。。等等N多东西布线前都要定了下来,要不然布线结束后很难办,尤其是走线比较密的板子,布完线再改,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14-3-22 10:22 | 只看该作者
早期的仿真速率低,拓扑结构复杂,通常通过前仿真来定层叠,定布局。2 S9 m+ ^; f) |
仿真起步都大约从cadence开始。所以先入为主,大家都有前仿,后仿的概论。
% l7 Y$ c( M) B! s: K现在芯片速率高,高速信号大多都是点对点,在设计PCB之前,有专门的工艺工程师
& q- z4 T$ m) l2 o帮你确定了叠层。所以前仿是做的越来越少,多是布完线直接去仿真套规范。  u; x  ]4 y# O" m) m$ [( h
OK就直接做PCB了。所以不必拘泥于前后,你想做,前后都是可以做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7:22 | 只看该作者
稍作一點贅述...; ~9 ^" |. W  I; F0 k
1) 在系統總體設計之初, 進行關鍵信號分析: 如I/O, 連接器選型5 Q5 e& O. l/ ^" H2 X* ]" j
2) 在原圖設計中, 根據信號完整性問題的起源和減小這些問題的總體仿真, 給出布綫的指導規則, 并設計噪聲与時序裕量
; ^) s) }$ s' Q% ~3 E0 B3) 在布局与物理實現時, 進行時序和拓扑結構設計, 端子調整, 串擾, 反射, SSN分析与仿真
% O- Q6 m8 V* {+ n0 r4) 在完成布局後, 進行系統級仿真驗證' D$ K$ H2 k  n# b

1 w, _+ X( I. Y+ jCousins的意思是1)能去掉?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14-3-3 18:02 | 只看该作者
circuit simulator 也是要做post的6 J$ O5 j! I; N4 \) w) G% [
提取通道后也要做时域分析,大多数3D软件都是基于频域,且不支持多样性的时域激励源。2 h" J  S% V, h6 n5 _7 ^# t1 Q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8:26 | 只看该作者
感謝cousins.% G' ^0 ~: v! K' j
不好意思, 小弟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能否再詳細說明一些?$ ?1 m+ B% @4 r" ^& _* R) p

8 \7 F* @1 L5 ~+ \我對Pre和Post Simulation的了解比較死板. 可以說是不甚了解.  M  g* _! y7 V2 B
Pre: 拓譜, 反射, 耦合, 終端阻抗, Timing分析, 最後生成Layout用的guideline.$ E2 W* @5 v+ K
Post: 抽取電路板model, 檢查是否符合guideline, 并与measurement做correlation
) j+ F7 H* O1 \- x# E# H9 i3 S
$ |5 _- D, j5 R4 H' X# S但是interactive simulation的出現, 搞得我一頭霧水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发表于 2014-3-4 14:33 | 只看该作者
详细的来讲...8 @4 i, y  ]/ L8 v/ i5 \5 C' K
就是post里其实已经包括了pre的内容,只不过把pre中的理想通道模型做成了实际的结构尺寸,考虑了实际拓补中出现的非理想参数影响,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实际的结构尺寸变为各种模型,RLGC,SPICE,SCATTERING等等,然后加你在pre的时候加的信号源做通道分析。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6:17 | 只看该作者
弱弱地問一下, 那沒有了pre的話, post能成立嗎??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4-3-4 16:22 | 只看该作者
当然可以
& N1 E0 O* m' @1 K  b5 @pre是layout前布局拓补加布线约束分析0 Q9 h0 w" S. K) X8 V$ A5 E
post是都完成后的分析,准确度更高
/ q9 |1 ?1 `# F$ i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7:09 | 只看该作者
我上傳了一個圖, 希望能更好得表達我的意思..
0 U) T: p0 ^  S1 |# M; Q. E9 z- f1 H/ a0 s
按照cousins的意思, 成熟的高速通道設計不需要遵循一般的設計流程而直接跳到post分析?
) M2 V5 l" ?& }6 K還望指教...

设计方法学.pdf

117.76 KB, 下载次数: 47, 下载积分: 威望 -5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7:10 | 只看该作者
成熟的高速通道如DDR, PCIe等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4-3-4 17:59 | 只看该作者
我可没说能去掉。  E2 I# h# q( o' }$ F
我的意思是post所做部分是实际模型的pre,pre则为理想拓补加模型。post所做的内容和pre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u/ U& }4 _9 D, I* H
至于完整的设计递进流程,是肯定要做pre的,pre能生成初期的布线约束。6 L5 f1 {6 D) B% L; n! t  i7 y
5 i( t2 {, ]& |; \; x9 }$ e2 I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8:07 | 只看该作者
可我公司想直接跳過pre啊... 我又沒能力說服...! U3 S  c7 d0 y. v. K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4-3-4 19:40 | 只看该作者
只要你们公司有自己的技术沉淀,跳过是可以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06:44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沒有呢... 都是新手入門, 能否分享一下為何得一起做Pre和Post, 而且缺一不可的一些有力的理由...+ b$ k" O; H1 Y
如果有實例分享, 小弟實在無以為報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3-5 12:28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理由再充分也没用,公司有自己的考量,不会为了你一个人的意见改变大局,除非你的在公司影响力够大。多做一段时间吧,只有碰到问题才能证明你的观点。没有碰到问题的话,那就把设计规则总结起来,也是宝贵的知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5:02 | 只看该作者
Cousins說得非常有道理...
0 H0 U% L( ~! b) Q0 `我會盡量學起來的!
4 w1 q( p, C  a' I9 v3 ?4 L) o" N  _5 W: e
感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7-19 10:1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