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20年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冠病毒打乱了所有的计划,也带给人们始料不及的恐惧和担忧,尤其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逾1000家企业发布破产公告,其中不乏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型企业。7 Y! k' H4 x7 @6 N9 m
1 r# A- z. F4 N8 ^- z! a任何黑天鹅事件都有双面效应,一些企业无法承受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濒临破产,而另一些则在这场全球大瘟疫中逆风翻盘,表现得非常亮眼。在疫情的倒逼下,开辟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成为了“倒闭潮”中的逆行者。这次疫情仿佛企业的一场生死大考,我们不能指望永远在顺境中经营企业,只接受成功,不接受挑战。6 [1 r7 |6 r% d5 y+ z, O
O$ t' t! i# K9 A/ }
危机之下,企业管理者该如何做才能转型自救,吃到疫情过后的第一波红利?
1 K: @3 O3 M; A% _* M8 U& c( f; o. Y4 U: V. e
一、疫情期间的两种生存模式
1 E! b. A- {3 G7 H! }- ?) e: ^$ ^7 T- C9 F$ \" N( O6 y
在这场生死大考中,有这样两家公司。相似的公司体量,同样的黑天鹅困境,只因管理层的不同决策,一家已经到了遣散员工的地步,而另一家却找到了企业增长的新模式。: z9 W. G( j9 f2 h3 |) B
9 Z3 ^- a! F" @' F+ E
第一家企业是昆明的一间连锁家具公司。疫情之前年营收在2000万元左右,CEO年收入在百万以上,经营这间公司十年以来,从未经历过大规模突发事件。而疫情爆发以后,这间公司的现金流急转直下,最多只能支付三个月的门店房租,连员工的工资都付不起了。+ z6 B" @3 L- o( g, ^
( u2 p6 g m# Z1 c( ~) x: N( z面对疫情,这家公司的管理者率先慌了阵脚。员工提出尝试线上联系客户,尽可能把家具卖出去,而她当即否认:“不可能,买家具是要到店来看的。”又有员工提议:“能不能把原来到店没有成交的客户做一个整理,大家分工打电话维系一下客户群,盘点一下意向客户,等到开店的时候生意不就来了吗?”CEO却说:“原来做过,没效果!”
4 n6 ]& |0 e) c. F! K% U* u! [
: P- i* t# f2 t s6 t- {不论底下的人给出什么建议,她始终身陷焦虑,不愿向前挪动一步。而员工们也从开始的积极谏言,到最后消极怠工,毕竟线下门店已经连续好几个月开不了张了。
! D5 Z( V( g6 j7 A( R* J2 f0 V- F% X) F$ o
这间家具公司其实是中国4000万创业者的一个小小缩影,也代表了一部分企业家的特质。顺境时大家彼此之间可能分不出高下,危机和逆境则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1 O: ~4 D& R- f* n) ^; o% D
, `$ c* \8 X& P* r另一家企业的市场定位是男装潮牌,疫情之下,连锁门店是重灾区,这家企业的门店全部关店,不仅错过了春节期间的销售高峰,还要支付3000多名员工的工资及门店房租。/ F3 r: r+ D& M/ J3 { n- {3 W: U
$ H( P% f- u$ M/ j* ]0 _0 u% t G创始人第一时间带领中高管理层共同寻找出路。既然线下渠道已经被封死,那么必须转型线上。线上怎么转呢?他们决定从当下最火爆的直播入手。
4 v/ f+ t# N) E5 \1 N4 W4 ~0 f* u! X! T* r; q t
2月16日,这家企业试水了线上第一场直播,没想到第一场直播的点击人数就破万,成交金额超过10000元,这让企业全员信心倍增,开始每日定时直播。3天后,这家企业的3000多名员工拉动了30万粉丝进直播间观看,单场成交1万多单,成交金额超过55万元。21日,这家企业单场成交13000单,成交金额已经突破82万元。9 w0 G) {& \* T8 K: h
4 Q- d! G1 J" t( D- p% i, ^
令创始人始料未及的是,仅仅一个直播间,一个多月来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线下400多家门店一季度总销售额的50%。登陆直播平台仅仅20多天,企业就积累了70多万粉丝用户。
$ d5 n& c; q& T. u& X% P' L+ R- C* _2 N
这两个故事折射了疫情下的两面:大多数人关注的A面是关店潮,但是疫情的B面,实际上也有增长潮。企业最终面临的是关店还是增长,本质上是企业家选择的结果。而企业家要做好正确的决策,就得看懂经营环境的四个变量。
7 z0 h7 j: @/ N# Y( i
, L! \5 V( z$ r) _: i( V二、经营环境的四个核心变量
# P$ P- e6 t, f8 ~! @, A2 `
* V& J' i9 g1 M5 v$ X- H0 c' t1.第一个变量:用户5 V# t" n% J, k/ O
. k9 r+ G* b3 K4 a# b7 {) V
随着移动互联用户向三线、四线、五线城市下沉,用户的消费习惯逐渐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这也催生出了类似直播的新业态和新模式。随着销售渠道的分化,未来有一件事情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那就是客户忠诚度。企业想要留住客户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客户忠诚度会越来越低。1 x+ j: B* [+ S0 K7 a& Y
+ Z( b+ f, \0 k图1不同城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的变化! S) J9 A- Y# ]; X
& A4 K4 F" |6 o1 `# y因此,企业持续研究用户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有没有持续跟踪并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有没有把这些大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有没有针对用户消费习惯调整你的产品或销售渠道?* K0 s, p$ m* s
+ J! M) `8 p* o1 O: S1 A) @# O1 ]! R举个例子,有企业在研究母婴行业数据后发现,在中国25~40岁的女性人群中,有60%的女性来自三线到六线城市。但是,整个中国的母婴广告,只有20%投放到了三线到六线城市。你看,这就是整个行业出现的资源错配。
( M* C3 f3 G8 G5 t" ^. b0 c8 r0 v* l3 i
当下的商业环境如此复杂,客户有太多的选择。企业家只有一刻不敢松懈地研究用户、服务用户,才能够争取到他们在你这里消费的机会。4 `6 m& h9 \5 @0 \' \8 Z2 Z
% u4 z. [/ R7 T5 Z1 _: G$ o0 F: q0 {2 k
2.第二个变量:行业
$ g" z( q$ g+ e2 Z z/ Q4 X/ }4 ]' e0 g0 H
行业端最大的挑战,是整个产业链条里的价值链被重构了。& u; K0 u/ r/ B0 `* K
2 b8 P+ d; V$ c: s s
过去的行业价值链条有一套完整的规则,有其既定的秩序:即上游研发,中游制造,下游销售,大家按照上中下游来分配价值链上的利润。但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重新改造了衣食住行的行业价值链。放眼望去,ToC(面向终端客户)的衣食住行的改造已经完成了,在价值链重构的过程中,出现了如阿里巴巴、美团、饿了么、滴滴、拼多多、携程这样的巨无霸企业。客户端改造完以后,现在大家都开始抢ToB(面向企业客户)的行业价值链重构。
' E6 C5 i c2 O: s$ |% v7 L
+ l# N5 T" S' C! k7 P. b3 p8 a2019年9月26日,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要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成立它的第一家现代零售店,这家店会出售内衣、珠宝和彩妆。麦肯锡是要转型零售业吗?并不是,麦肯锡开店的目的,是亲自下场感受科技给零售业带来的改变。这家店大量采用智能镜子、加密支付、大数据等一系列科技工具。可以预见,未来这些经验都将被麦肯锡提炼成方法论,反哺麦肯锡的咨询项目。( V# u& B" E5 {* R) X( R
) [, S- O$ e2 F! i/ S1 m0 n9 ~
行业一定会改变,科技一直在发展。我们不能漠视这些改变,只有逼着自己去学习,去了解,去实践,才不会沦为行业价值链改造的牺牲品。2 i- V# M3 w# C2 V( R R
4 ^4 t7 u2 x& H7 F/ W. r" i7 M1 a$ ^: U7 E3.第三个变量:企业
: f- I; q- T) B8 i/ N
4 V# ?8 x4 P* j) w. l7 [% X企业端出现的最大的一个变化,是竞争升级了。
; U( c1 `% }, w2 m+ {. W2 C" Q
5 ~' R4 G" j; m: o过去,企业的竞争对手可能就是本国的同行,但是如今企业面临的是无国界竞争。互联网成为新基础设施后,时空的隔阂被一下子打破,企业的竞争升级了。4 D. G& E3 s; D E$ D' l
: W9 e. D) z) p3 d" X! @
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以后,消费者的选择大大增加,国内跨境电商数不胜数,消费者不用出门,就可以买到日本、欧美最好的产品。所以,今天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是体量相似的本国企业,而是全球最好的企业。) R! h* C6 I7 P) h: W
, ]& `9 S+ x, L/ A3 Y4.第四个变量:组织3 t( a: w4 Y @" u9 x; E
9 W2 D) ]# t9 V3 L9 b
老客户流失了,新客户越来越难找,这件事情谁最先知道?一线员工。
' }8 \- Z% H& Z; a% c* G
0 J p0 _5 J% y* {然而,一线员工知道了又能怎样?他们没有权利,甚至没有能力做出应对。当企业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再去应对,客户早就流失了,这是当下企业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竞争升级,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而它的根源在于企业家忽略了组织这个变量。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组织架构的问题:组织层级多,决策者离市场太远,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太慢。因此,组织端也是一个巨大的变量,组织的权力亟须重新分配,来强化组织的敏捷度。
m c' D- _% n6 A0 I6 d9 y7 P6 M Y; ^" k) f: P
如今大部分企业家都觉得企业在激变的环境下力不从心,十分焦灼。如果在这四个变量中寻找一个变量作为突破口,你会选择什么?4 X H! D+ N7 W; J; W
% J( C* e/ }, [0 w三、增长=未来战略×组织战斗力
$ K& @# E# y5 O! L9 ~1 L' q. _
) t- u- T9 i0 D9 v4 R面对激变的环境,聪明的企业家会选择组织作为突破口。因为企业控制不了顾客,但可以激活组织。企业的增长公式=未来战略x组织战斗力这是商业的本质规律。总结一下这个增长公式,企业家要想找到新的增长曲线,需要做些什么?中信近期出版的《组织合伙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 }3 p: \) c3 w* T2 Y7 P: i& |" S9 s* Q2 @5 Q0 U( P+ p) h8 l+ O
1.按照终点思维来配置资源
9 y6 y }4 \$ K6 J5 G
" ] G7 B1 g; S, P A首先,企业家要按照终点思维来配置资源。只有先从终点出发,才能做到资源的精准配置,降低试错成本。因此,企业家必须要有制定未来战略的能力,要走一步看五步甚至十步,然后基于未来5~10年要到达的目标位置,一一对应地配置资源,培育人才。一旦企业提前配置了资源,当竞争升级,客户、科技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家就可以比对手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获得赢的机会。
/ g. j8 ]+ n O2 U4 Z3 ?# g+ o2 ~3 R8 l: I# J, u2 h
以华为为例,华为凭什么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任正非的逻辑是什么?1987年时,任正非借了2万元才创立了华为,虽然当时中国的通信水平比非洲还落后,在全球排名120位开外。但任正非看到的是,20年后,华为要成为通信行业全球第一的公司。& ]7 P+ f) j4 V
& Z6 y3 P5 J' k* b+ Q% O6 K
华为不断围绕全球第一的未来目标,在人才、研发上投资未来,这才是华为对抗恶劣环境时的底气所在。有人可能会说,华为是大公司,所以有条件投资未来。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你就倒果为因了。恰恰是因为任正非从创业期开始就持续为未来投资,才有了华为的今天。
3 J4 n. O6 S& o) u! N' K7 O' p& u% W" A" P( V5 D
2.提高组织战斗力/ h3 @( p! `4 t6 f2 `. F! y
$ v. n& i& o5 A8 |( q9 S" a8 D" ~" O! r当企业的未来画像清晰以后,企业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组织战斗力。每家公司都需要一套从战略到执行的系统。一个企业能否把定好的未来战略执行到位,取决于它的组织战斗力,这是很多企业家都会忽视的问题。
& Y" B( p5 h/ a d) h c" H4 x, A8 ~1 e$ d H/ U9 Q
过去,中国是一个增量市场,因此,大家都习惯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业绩增长上,很少关注组织能力。但是,存量市场的蛋糕就这么大,怎么才能抢得过别人?此时组织战斗力是制胜的关键点。更直白地讲,企业就是要通过激活一群人的潜力,增强组织中每个人的能力,来刺激业务的增长。
1 `0 n% v) d4 |; i% [) o2 I* |9 g: L9 ^# J7 j* M: ]2 H' \% S
3.从四个维度激发企业潜能 h2 f$ ]$ |( d: w- F+ S; o
$ Z2 b3 `( ^( b7 w9 p$ O! f1 u既然企业的增长是由未来战略和组织战斗力双螺旋拉动的,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个增长的公式拆开,考察企业应该从哪些维度改善企业的亚健康。
" O$ f2 W6 p8 v; K9 N. X8 `0 w( _0 U9 e
第一个维度:未来画像。未来战略要靠未来画像落地。未来战略是方向,我们还需要画出通往未来战略的具体路径,即未来画像。企业要站在未来去决策现在,因此,企业家至少要想清楚5年后企业应该长什么样子。第二个维度:组织设计。未来画像画出来后,要考虑接下来企业的架子,企业目前的组织框架能否支撑未来画像的实现。第三个维度:组织合伙人设计。增长的发动机是人。要想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企业增长的发动机,就需要老板把自己一个人的事业变成一群人共同的事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将企业的权力重新分配,相应地,利益也要重新分配。只有重建游戏规则,才能彻底改变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四个维度:机制赋能。要想让这些合伙人承担企业持续成长的责任,企业家必须要做好机制设计,通过收入的结构性设计,把合伙人的潜能挖掘出来。* r% U, ~+ q3 J/ |/ ^
6 ] A( {) S1 p/ @4 E; s
未来画像—组织设计—组织合伙人设计—机制赋能,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未来画像决定组织设计;组织设计完成以后,企业要根据未来画像匹配相应的组织合伙人;为了激发组织合伙人的潜能,企业必须要用机制来赋能。最终四个要素共同支撑未来画像的实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如此循环往复,维持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信用飞轮,推动企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