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imhfc 于 2013-5-9 17:07 编辑
( Y H) h& f# t3 h$ Y- t% Dli_suny 发表于 2013-5-9 12:28 ![]()
* }; c- S, Q4 Z' K, v# h0 |, LEr是统一、一致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的假定,实际上都是有差别的。
9 n; A' P$ ? w4 F7 U5 G5 `9 m" l- s# Q3 G
至于Er的混合算法也我曾经分析介质材料 ... ) y2 s9 l6 X, A, u# _& y4 ]
, C/ g$ @! A5 { ?- K) T8 ]是啊,只有介质的材料比例不同,或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发生形变,间距等参数变化,其Er才会变化,比如多层PP叠加后压合了,介质层增厚了,Er常数会升高;
, o) V( V* f/ n! h' q* [
: r9 Q# O2 {, l但导体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层)金属本身不存在介电概念,且在PCB压合中几乎不发生形变在,目前的常规计算模型里是不涉及的,所以在铜层那里Er应该是固定为1;2 m/ z5 Y* V# `: k3 C& P" |
6 ~; D& V, t+ o& J& F如果有介质材料由于压合被“挤”入蚀刻铜层的间隙,那么需要重新计算介质层的厚度(也就是两个导体层的间距),而不能改动铜层的介电常数值;6 E" G H6 _6 Y3 G' d7 t) m! g' I
% U w0 x: W# f1 V/ O: ^: |2 k这只是我目前的看法,先停在这里,留待将来再讨论,呵呵……{:soso_e113:} 很感谢前辈抽时间回复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