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正从自动驾驶的卖水人变身参赛者。8 [8 [2 \) E. |# e9 |
* N$ k6 Y7 R G5 a" g7 s
* @5 r |, c5 l/ e. x8 s据 36 氪消息,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 Robotaxi 项目,其核心逻辑并非下场运营,而是要推出一套 “Robotaxi 技术样本”,最终构建类似 “安卓系统” 的开放生态。
T8 C1 ]7 R% A& |8 y; n+ X. x' K h, b5 _ W }& j4 t4 t
& n, q+ G( j2 ~3 y, C/ Q
图源:英伟达
- K4 _" H9 P' U A% T. S# W" \% x6 M2 b8 Y
1 _+ Y, V, t1 Q0 y4 E8 ?* [
回顾当前的 Robotaxi 生态,几乎被 “封闭全栈模式” 垄断。) ~. M' X$ i6 U1 `" @0 x
9 l7 S& r9 Y, H1 e- v' ?# S- q% N7 Y9 s4 h0 |0 G- |# s
无论是 Waymo 的自研芯片+全栈算法+自有车队,还是特斯拉的车路协同轻量化+数据闭环,亦或是百度的Apollo平台+ 企合作运营,本质都是将核心技术、数据、场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5 j7 @+ \! H/ }" N0 F1 Y- Z
* n% ^ i: j) ~, I! c6 ]) i/ ~
* W! N" \6 m( `这种模式下,一家车企要入局 Robotaxi,不仅要投入数十亿研发算法,还要搞定芯片适配、路测数据积累、运营资质申请,门槛之高让多数玩家望而却步。0 u- U' f# t# Q- f* ~- w7 @ ~, F5 {2 y
: I! ?) ?' U% N i/ {% f7 @
1 |! n0 Y0 }( ]( w6 Y* e$ [' P
重重困难下,英伟达此时布局Robotaxi,该作何理解?
; t4 g7 F0 M) g+ m- W; D3 _, |" ^/ F( l! l: h2 q
芯片霸主的Robotaxi野心:打造行业的安卓" m/ P8 r9 o6 H7 ^
6 { b( z- e" R; r' n: v
7 x& u0 L8 j6 g) X; n+ E H8 Z2 a3 a( X+ M: a
要理解英伟达的 Robotaxi 布局,首先要搞懂一个核心问题:它要做的 “安卓式生态”,到底是什么?- Q4 D! {3 {4 ~6 _, O
: \% ^3 v8 I" o- s8 X% Y
5 i# J& ?) I4 J3 a+ @在消费电子领域,安卓系统的成功本质是底层标准化+上层个性化:谷歌提供统一的操作系统、硬件驱动和基础 API,手机厂商只需聚焦外观设计、功能优化和品牌运营。/ L H7 p n$ v+ d/ Z) x/ R
( W$ Z2 a4 G4 ~- _2 V; X
% h5 p) Y' l: [1 q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还加速了技术迭代,如今安卓占据全球80%以上的手机市场,正是开放击败封闭的典型案例。& {! x, _, X( Q( I; @, M _/ ?
1 o l7 ^4 U1 Y4 l# {2 B3 N$ V4 v, p# |5 J" f
![]()
; Y& ~: r& U: W) _: Y图源:英伟达 # N- m. G1 a$ d( Y8 N5 L6 q
1 |* F( `7 m- F( D: B# R5 @英伟达显然要在 Robotaxi 领域复制这一逻辑,底气来自其已有的自动驾驶技术基础。
A0 J+ T1 v3 `4 q4 n0 ]$ {. a0 `! {* M: G6 G' S& C
目前,英伟达的Drive 生态已覆盖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框架和开发工具链,全球大部分头部车企的自动驾驶系统都基于其芯片研发。而此次孵化的 Robotaxi 项目,本质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增加 “运营场景适配” 模块 ,比如车队调度系统、安全员应急响应方案等,形成一套 “开箱即用” 的技术样本。+ p6 G1 H. S1 D1 ~# H% \
& O' ]; `5 I% J R2 o+ R
0 Y4 N: L) Y3 R按照安卓系统的逻辑,电车通预测,英伟达这个 “Robotaxi” 可能分为三层构建:
+ V# {' H0 a' g( J$ G' v7 @9 I
8 C: U) l7 ]- l, L* u2 _4 y8 E4 q$ ~; A& |
首先在底层硬件层,统一芯片、传感器的驱动接口,无论车企用的是禾赛还是速腾的激光雷达,都能直接适配英伟达的算法,避免硬件不兼容的研发内耗;2 |& v% W$ [5 c+ p$ ^( L
6 F! P q5 n" U# ~8 n( s
5 _2 E, P; u" v0 B; a在核心算法层面,提供 L4 级自动驾驶的基础能力,如高精地图定位、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等,并支持玩家通过 API 进行定制化优化,比如在校园场景中强化行人识别,在高速场景中优化变道逻辑;
$ K1 I2 L0 V' B8 a+ ]/ b- ?, r1 u1 w1 Q0 R- S: t) k' n" S
+ w8 z" c+ A- P
上层运营应用层:开放招车、调度、计费、维保等功能接口,出行平台无需从零开发运营系统,只需接入接口就能快速上线 Robotaxi 服务。2 F, X% y8 P3 V2 r& O X
- w, ]3 z3 S3 K& D; a4 A
t! p, m8 }- ]( d
黄仁勋此前在 GTC 大会上多次强调,“Robotaxi 是机器人技术的首个商业化应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英伟达要做的不是一辆无人出租车,而是让所有玩家都能做出无人出租车的技术底座。% F! l$ U/ J: c; ?1 [( C
9 h( U1 b, T5 l/ A7 D& u
可以理解为安卓系统,也可以理解为华为鸿蒙智行。通过开放生态绑定车企、出行平台、传感器厂商,最终形成 “英伟达=Robotaxi” 的行业共识。
5 Q4 a# H- k5 c* q
" ~( A, } X& V. H
3 w- a% a2 K: Z' ~后来者的突围:英伟达有什么 “差异化武器”?7 M$ R. N4 t" O S: z! e6 w
; e; ?) s" [0 O! J4 E
! z# e0 T! H6 V/ G1 }2 G# Z5 D2 d
- { _0 I! q5 G7 G5 i, }尽管技术底盘扎实,但英伟达切入 Robotaxi 领域,面临的挑战并不小。2 c- H$ N, u6 [6 r+ d
3 p, O! d/ k$ q9 U. {9 |
; _# ]9 Y! I8 l( A9 o- q, L: d
当前行业已形成 “两极格局”:美国有 Waymo和特斯拉,中国有百度、小马智行等。作为 “后来者”,英伟达要突围,必须避开正面竞争,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武器。
2 s/ Z3 S! d6 `, x4 C7 q& Q/ x' W8 Q$ v) l" s3 t! Y
英伟达的核心优势是芯片 + 算法的协同能力,这恰好击中了当前行业的核心痛点。对于中小车企来说,自研 L4 级自动驾驶的最大成本不是算法研发,而是芯片适配,不同芯片的算力架构、指令集不同,算法移植一次就要投入数不清的研发费用。
3 k- M; `5 t `8 P/ g7 R, n3 a& y+ U+ W. {4 B6 j
d7 i7 o6 _2 |5 m @* f $ R1 R' s I1 _- k4 i
图源:英伟达 * l, C$ A6 `% m
0 p! v% ?( w3 e( y( V- o, M
0 m- G+ d9 \! W1 f* Z( M
而英伟达的方案能实现算法与芯片深度绑定。
0 g: ?5 c% R. _, G/ q6 q/ @: i6 P; D4 b3 W5 Y" }
基于 Orin 芯片优化的自动驾驶算法,算力利用率必然比通用芯片高,就好比鸿蒙系统用麒麟芯片,即便性能相比主流芯片低,也能实现越级的流畅性。这意味着合作伙伴用同样的硬件成本,能获得更好的自动驾驶性能。 H) D ^$ j+ Y8 _: n
4 d$ u/ _% N; J/ D) _; i) V
, J( D, G$ w3 u( ^其次,英伟达的生态整合能力能解决行业的数据孤岛问题。当前封闭模式下,车企的路测数据只能自己用,比如小鹏的城市 NGP 数据无法给理想用,Waymo 的美国道路数据无法给中国车企用,导致每个玩家都要重复积累数据和优化算法的过程。. n; A4 j6 A: `! \. G
0 b8 j" |& r9 c9 S- t3 }) i- f. I9 l5 f0 y, B- T; m9 C
如果英伟达“做东”,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桌上的菜大家都能一块吃,让生态内的玩家共享匿名化特征数据,比如 A 车企遇到的路面数据,能同步给 B 车企的算法模型,整个生态的迭代速度将呈指数级提升。
, `$ E+ m" W% |* v- i3 v/ G. ~& u& F8 R& Y% e3 n; r' [, G
3 }" e9 n. I m' c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英伟达不做 “运营” 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行业抵触。车企与其合作时才不会担心被“卡脖子”,比如数据被拿走、核心技术被限制等等。( N5 f9 z$ r$ W! }- o# f; \
1 | |% }- F- l- z- B
; ]8 A7 ]( \/ p' |在这件事上,“全球Robotaxi第一股”的文远知行最有话语权。
; `5 `+ P1 z( v- S
$ R6 q& S5 |7 ^) p3 K
# s# Z" O [! }* b0 i: m早在 2017 年,英伟达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局文远知行的 Pre-A 轮融资,2024 年第四季度披露的 173.86 万股持仓(市值约 2465 万美元),将双方长达八年的技术协同推向台前。
' j6 j" `/ ~, d0 k( c. f! q2 O" S! n* ~5 e% B6 s
7 f3 c/ V7 Q6 d
早期的时候,文远知行的无人出租车队里,就已经在用英伟达的 DRIVE Xavier 芯片了。这颗芯片主要负责处理车队在路上的实时数据,比如整合摄像头、激光雷达的信息,帮无人车判断路况,保证车子能稳定跑起来。
- E1 `) M, ?) t( R& t8 S. s
! l+ ]+ h( W9 c- K7 z4 p. w& M! O* i+ h( D1 K4 N0 Q
到了 2024 年 3 月,双方的合作再次升级,文远知行推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软件平台 WeRide One;而这个WeRide One,正是基于英伟达的 DRIVE Thor 平台做的。$ t" k2 U9 R+ e$ B" U _9 W
文远知行的定位印证了英伟达的入场逻辑。作为英伟达生态内的玩家,文远知行既可以与广汽、宇通等车企合作定制车辆,也能与滴滴、Uber 等出行平台对接运营,英伟达仅提供底层技术支撑,不干涉其商业决策。一句话总结,就是技术赋能,但不抢位。9 ~. P: W1 c6 t0 y: G0 e; H6 U: N
8 ^5 j% A5 }; H* b: N
* t! [. J% D. o O, }
可以说,如今文远知行的运营场景,也为英伟达的Robotaxi生态提供了“实验田”,为即将到来的Robotaxi“三国杀时代”埋下了伏笔。
% M$ q/ {5 W2 }; \4 M- h9 a$ G4 T0 ?: s2 W& j
; F: W w& J; E* A5 Z5 ^开放VS封闭:Robotaxi迎来新的分水岭
" O1 [, n! a" {1 C& c! S/ Q# }4 }' G+ F
3 a' t+ ?8 F( \5 d8 h
6 E0 p/ g7 _- [; i: m本质上,英伟达是想在 Robotaxi 行业掀起 “开放与封闭” 的对立竞争,而这种竞争,极有可能成为激活行业活跃度的 “开关”,就像当年的安卓与iOS之争一样。) p Q) f" X6 _2 X+ p" k
; o& z. c# q- r' P$ ^# n
% {5 m# o" H9 [$ x' Z
当前封闭模式的最大问题,是 “研发成本高、迭代速度慢”。而开放生态能将这部分成本降低,中小车企只需投入较低成本,就能基于英伟达的技术样本开发出定制化 Robotaxi,这意味着更多玩家能进入市场。
: J! c U( M% n# Y* |
5 N, X$ r: u. ~; n4 y, }. S( l- {" e4 q- k
比如在 “园区 Robotaxi” 场景中,此前只有百度、驭势科技等头部玩家能提供解决方案,而如果接入英伟达生态,一家专注校园出行的创业公司,只需优化 “低速行驶、行人密集识别” 等细分功能,就能快速推出服务;1 {" W2 S+ x4 k) v4 y
2 ]) d+ C4 ~ p0 o
) s' p: E; R z! u* _在 “物流 Robotaxi” 场景中,货运公司无需自研自动驾驶算法,只需接入英伟达的技术样本,再适配货箱调度功能,就能上线无人货运服务。这些细分场景的玩家增多,不仅能丰富 Robotaxi 的应用边界,还能倒逼头部企业加速技术迭代。毕竟,当更多玩家用更低成本提供服务时,封闭模式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
' u. }0 I% ^& B" |2 o& Z7 a: m$ i. ], M3 k. d R% q: J
- r/ ?) E: m# M8 B( o 0 m: h! o7 q8 s+ t% Z u
图源:英伟达
% g4 f: w/ `) T m
$ o! B. I& f, @$ L5 G: S1 L F, O. s& {( `& f
开放生态还能推动技术普惠。当前 Robotaxi 的运营范围大多集中在 “一线城市核心区”,因为这些区域的高精地图覆盖全、道路环境简单。
: ?$ o) {) k0 F$ P, o- @& R! s2 i0 [% U
: Z% I8 A( `! D$ |# \
而开放生态能让技术快速下沉,比如三四线城市的车企,可基于英伟达的技术样本,结合本地道路数据优化算法,让 Robotaxi 更快进入下沉市场。3 s( D' L& e; p: b4 G8 Q
* ]0 _! |7 }2 P" B# I! O不过,开放与封闭的竞争不会是非此即彼的结果,更可能是融合共存。比如苹果的iOS与安卓长期共存,Robotaxi 行业也可能出现类似格局:Waymo、百度等封闭模式玩家,会聚焦 “高溢价场景”,如一线城市高端出行,通过 “全栈掌控” 保证服务体验。
' M1 J& {0 O- d9 f2 J% Z1 n2 E% |% k/ ]: \7 _4 D# |
. ^* t+ r5 m7 m
而英伟达开放生态的玩家,会覆盖 “大众化场景”,如三四线城市、园区、物流,通过 “成本优势” 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竞争不仅不会导致行业混乱,反而会形成 “高端与大众” 的互补,加速 Robotaxi 的商业化落地。% ?9 V" I& W" ?. V
}# P$ ?- }! v9 I' I0 b R
g1 P; t8 k, i7 t& A4 D
英伟达杀入 Robotaxi 领域,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自动驾驶行业进入赛点的信号。
8 ~0 n/ ^+ j: k& Q
( O7 L) D. l9 b; c- F, J, M过去几年,行业的焦点是谁先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而未来几年,焦点将变成谁能让更多人用上 L4 级自动驾驶,显然,英伟达选择了后者。
3 C: T% q$ q, i+ t! i: D" j+ V# K- i' J! n
% ?, K" G) ?3 W4 M6 m# K
英伟达不是另一个 Waymo,而是Robotaxi 行业的谷歌,通过开放生态降低行业门槛,用软硬生态结合对抗封闭巨头的单点优势。尽管当前还面临标准统一、数据安全、利益协调等挑战,但这种以生态换市场的思路,已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破局方向。
7 k& K, S5 x' r L2 J1 o( c7 v, C, a(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