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fuxiaohua 于 2020-5-26 11:25 编辑
7 z9 c7 M7 s8 f/ ^/ J. G- B
/ a/ g* g2 ?9 s7 W4 I" D各位网友大家好!9 ]% _# z3 D* C& ~5 b
1 l' v" |$ o3 c% E6 g* p5 h9 j( E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方面我个人的理解,目的是为了助力大家在电巢APP、电巢直播课、电巢EDA365论坛等平台学习中,在同样的时间内如何更加高效、有效地获得更多“学以致用”的知识来提升自我、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 F* W2 F9 v$ a
作为都是经过大学锻造的我们来说,也许谈到学习,犹如中国的乒乓球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拍几下,学习每个人都可以谈一些,但真正高效、有力的学习,恐怕就不是很多人都有的,不信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学生时代的学习与工作之后的学习差别在于哪里呢?”
% g J& U' O- X在5G开建之际,作为参与5G建设的我们来说,我们的学习是否也需要在升级与变化呢?说到学习,我们大家还可以看一下电巢EDA365上的论坛中的提问帖子,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不少同学在提问发帖这件事情上, 还存在“文科生”描述问题的现象,而对于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如何高效求助解决问题,恐怕就难免有些考虑不周甚至没有考虑过。具体的例子,我就不列举了,保留个人的隐私。(关于如何求助发帖,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https://www.eda365.com/thread-258871-1-1.html ) / I/ n9 E( k2 K( m! B
下面,在我们来讨论如何高效学习之前,我要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 ?. P7 P8 Z# J! j" X2 {6 u
1) 硬件类(不仅仅是硬件开发哦)工程师也许都见过甚至自己画过,原理图框图这个东西,那么我要问:“这个东西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在回帖中反馈,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学习又有什么启发呢?或者说帮助呢? # m' Z% v$ s% }0 N6 [3 V
2) 我们也许是从事研发工作,也许是在生产从事技术工作,不管在哪里工作,我们在工作中一定存在类似于“原理图框图”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流程图,即工作的流程。因此,我要问:原理图框图与工作流程它们之间的本质在于什么? * y p+ P6 s2 T, H
我个人认为在于逻辑,通过逻辑把工作之间、原理图模块之间连接起来,这才是力量,否则你把单一的模块买得出去吗?你一个人完成了工作而其它没有完成,能把产品做好吗?(想象一下木桶原理) : ]0 Y" _) F" \, K: G
2 o; n Y" `; C6 j3 Z+ }7 K- u0 K) A1 D
既然5G已经开建了,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5G真正商用之后,那时的信息会比现在多还是少?又会多多少呢?我们如何用有限的时间来高效地学习呢?这就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将要面临的挑战问题? 5 b3 h* v9 L4 T' K
我想其中一条是每个人都会采用的,也必须会使用的—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前行,那就是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来快速成长与学习,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快速解决问题,减少试错try running时间和精力。 # x. @& _5 J D% D; Z% K
与此同时,就延伸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借鉴他们成功经验和借助他人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因为在工作中我们都有Deadline)
% _ v/ ~7 r" |3 L在之前的工作中,在网上论坛、在直播课程中,我看到了不少人学习时犹如蚂蚁搬家一样,每次都搬一点,然后就不搬,这种只有“点”的学习方式,没有上升到“线、面”的阶段,容易引发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呢? 8 v5 b) l8 d i
1) 在设计工作中,容易引发刚解决了这个,又不知道解决下一个问题?
8 ?2 S7 Y3 A9 `* {- B2) 容易发生考虑问题不周期,出现解决一个问题埋藏另外一个问题?
; x( b( `6 w3 J) e3) 学习到的知识不容易形成灵活应用? : g" b Z2 x0 m$ l& c$ | d
………………..
* U5 O4 | S3 G7 h+ y3 f此时,也许你会问我:“那么我需要如何搬”呢?
$ r7 U# K7 y6 p* y" C* S1 `我可以分享大家,需要体系化地搬,犹如我们的原理图框图、我们的工作流程一样,建立整个知识框架体系化,然后在围绕整个框架来慢慢学习与填补,我们的研发流程、原理图不都是这样建设和产品设计出来的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叫什么呢?--先建房子,再装修。(我们购买商品房都是如此….) . c2 _$ C' W( v& {
为此,这也是电巢APP中的课程,为何都是采用体系化的来给大家学习,从而达到真正“学以致用”。 1 u8 Y* [( g% I) p" |
作为工程师的我也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那就是:“对于设计理念、设计意识”的忽视;而过于重视单点技术,从而影响做事情的效率、做事情的认识高度,也影响了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许这句话不少人也听过,“意识决定行动,关注什么得到什么”。然而,我们都知道,要把产品真正高效高质地设计好,技术是仅仅的一部分(在运用层面来看),还有更多是技术之外的东西。
, ? m8 I9 ~; h; o1 {所以,我个人认为(分享),在电巢APP、电巢直播、电巢EDA365中学习时,不仅仅要关注单点技术,更需要去关注老师们对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解读,这是更重要的部分,因为人与人在面对产品设计、产品问题解决时,更大差异在于思维。这是借鉴中的重中之重…… 1 \2 A3 {: ~# O1 k
为了空洞,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举一个例子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2 }5 G( K7 @2 Y7 r t9 V
R. K" h/ r C+ Y E. }
6 J. x7 _& H/ l3 z( u3 x
( }3 Q Y5 Y+ f; `; B
& w. }$ E( v" y2 |* p经过这样一番的整理之后,把以上的问题系统的理了一遍,能否灵活应用呢?
3 I' ` O! f3 @ s* b最后,祝贺大家每次学习,必有所获! " ^+ g* l) G# T w7 t+ M* P3 v* t
也分享一张我看到的图片,也蛮有启发意义的.... 8 h2 Z6 c7 Z% P; z' e" |
===================作者的其它相关帖子=========/ v$ \5 {! l G
EDA365 论坛发帖与回复
* Q$ [5 T- k% A# f! o+ H[技术讨论] 将理念、理论、原理融入工作具象化,才不会教条
* @* Q8 z& O& a1 j& k[技术讨论]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总有那么一天什可能把毁了你 / ^! [2 S/ J, ]8 \
制约产品质量的不是技术,而是人 * l/ K7 k0 s' I
[技术讨论] 4月8日《电磁兼容实践案例剖析》直播答疑 , v1 I4 c( |! \* T0 E/ ~$ G D
[技术讨论] 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学习中常存在的误区,您是否有中招呢?
3 k: Y5 D4 O0 q4 k- C4 \! u[技术讨论] 怎么学,是不是一个问题呢? 0 T& U1 i! \; ?$ x0 @
【电磁兼容杂谈04】您是如何开展电磁兼容工作的?(欢迎分享与交流)
, ~1 _- [3 \- b e4 z[技术讨论] 论坛上传图片,将不再是您的烦恼 4 F( F/ y4 r3 ` h9 r' H! n
【电磁兼容杂谈04】您是如何开展电磁兼容工作的?(欢迎分享与交流) V X( k; A' x, s0 L& s
【电磁兼容杂谈03】
l) n ^5 @- }) W【电磁兼容杂谈02】
% v/ `0 r Y @- Y- f! ^【电磁兼容杂谈01】
1 V6 x {. Z" L4 ~0 s20191215 内容更新: 发好一个求助帖有时候胜过解决XXX技术难题,您认同不?
2 r2 \9 j( y* w6 h' @谁信谁受益:只要花一分钟,您就能够明白芯片电源去耦重要而且有效做到,
# H9 r' o! X5 H关于网口接口的电磁兼容防护的PCB处理方式
) D' X u& X: b p( k* q& y微信群讨论的帖子内容
$ c0 g8 H( c' Y% F* b1 H4层板,板边铺地打屏蔽过孔对打静电有效果没? 1 `/ [3 k4 _4 g% h# v
& U t6 ^7 E& F/ d( P
* ^- q9 U2 N/ L7 k
- I; n4 X* y- b" Z# P5 g |